研究人員嘗試檢測南大洋磷蝦棲息地的氣候信號
據外媒報導,在南極棲息地的中心地帶,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產生了廣泛的負面影響,預計將導致本世紀磷蝦的數量減少約30%。然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新研究發現,這些對這個小而重要的物種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與該地區氣候的自然變化無法區分,直到21世紀末。
該研究於週一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認為這不僅對當地的食物鏈,而且對南大洋最大的商業漁業都有重要影響:一個蓬勃發展的20億美元的魚油產業,作為Omega-3補充劑在Costco等零售巨頭中銷售。
“磷蝦是連接生態系統的紐帶,”論文的主要作者、環境研究專業的研究生Zephyr Sylvester說。“它們對南大洋的幾乎所有捕食者物種來說都非常重要。”
由於這些小動物生活在世界上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明確地將與人類驅動的變暖相關的趨勢與磷蝦棲息地自然產生的趨勢分開,是規劃和繪製收穫限制的關鍵步驟。
這項研究也是第一次使用一組氣候模型來證明氣候變化有可能極大地改變南極海洋生態系統,但自然氣候變異可以掩蓋人類驅動的趨勢。
小而重要
磷蝦是大約2.5英寸(6厘米)長,快速游動的浮游生物,有明顯的集群性。它們是該地區食物鏈的關鍵,企鵝、海豹、魚類和鯨魚等幾乎所有生活在南極洲周圍水域的動物都會以磷蝦為食,其中一些仍在從前幾個世紀的過度捕撈中恢復過來。
但是,雖然它們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物種之一–它們的總生物量估計為3億至5億噸–但磷蝦只能在一個狹窄的溫度範圍內生存,並受到其水下環境變量的強烈影響。
目前,南大洋的捕魚活動由《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CCAMLR)管理,該公約是為了養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而形成的。他們議程上的第一個項目是什麼?磷蝦。然而,在該公約簽訂40年後,他們對這種生物的捕撈限制仍然只是使用一種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變化或氣候變化影響的種群評估來確定。
Sylvester說,雖然今天國際上普遍認識到了解氣候變化對這一海洋生態系統影響的重要性,但了解氣候的自然變化是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
“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是:是否有足夠的磷蝦來養活南大洋中需要吃它的一切動物,以及滿足人類的需求?”論文的共同作者、環境研究副教授Cassandra Brooks 說。“我的希望是,我們可以把這作為了解如何更好地管理磷蝦的第一步。”
什麼是自然變異?
地球上的每個環境每年在天氣、溫度和降水方面都有一些自然變化。例如,科羅拉多州的一些冬天有較多的降雪,一些則較少。有的會更暖和一些,有的會更冷一些。撇開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不談,由於自然變異,該州每年都有一個獨特的降水和溫度模式。
但是,在一個地區將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與自然變化分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能夠將本世紀影響南大洋的變量分開,研究人員多次運行了一組較大的模型,即所謂的大型集合地球系統模型。這是第一次為南大洋和磷蝦做這件事。
Sylvester表示:“然後我們能夠觀察不同的趨勢並量化自然變異在多大程度上掩蓋了氣候變化的信號。”
這項研究解決了科學家和漁業管理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之一:理解和溝通不確定性。Brooks表示,通過能夠量化自然變異可能發生的變化程度,並與氣候變化分開,它使每個參與者能夠更好地規劃未來,為那些依賴它的人維持磷蝦的數量。
Brooks說:“即使我們以後才會看到氣候變化帶來的這種真正強烈的信號,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南大洋是一個非常動態的系統,我們絕對必須對自然變異進行管理。我們應該準備好為氣候變化的更廣泛的影響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