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36個矮星系同時出現新恆星誕生“嬰兒潮”
據外媒報導,三個相距遙遠的矮星系同時出現了新恆星的“嬰兒潮”,這一意外發現挑戰了有關星系如何成長的現有理論並可能增強我們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就何時產生新恆星而言,距離超100萬光年的星系應該有完全獨立的生命。
但據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上的一項由羅格斯大學領導的研究稱,相距1300萬光年的星系既減慢了它們的恆星誕生率又同時加速了它們的誕生率。
“我們發現,無論這些星係是否是隔壁鄰居,它們會停下來,然後與此同時開始形成新的恆星,就好像它們會通過一些時候社交網絡相互影響,”羅格斯大學物理學與天文學系教授、這篇研究論文的作者Eric Gawiser說道。
據悉,36個矮星系的恆星出生率在60億年前開始下降,而在30億年前開始上升。要了解星係是如何演化的就需要解開在它們的一生(數十億年)中影響它們的許多過程。恆星的形成是最基本的過程之一。當星系碰撞或相互作用時,恆星的誕生率會增加,如果產生恆星的氣體(主要是氫)消失星係就會停止產生新的恆星。
恆星形成歷史可以描繪成一個星系“成長”時環境條件的豐富記錄。矮星係是宇宙中最常見但質量最小的星系類型,它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特別敏感。
這36個矮星系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環境,它們距離銀河系最遠可達1300萬光年。星系顯然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反應,一定是某些東西把燃料分配到非常遙遠的星系。這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Charlotte Olse表示,這可能意味著我們會遇到巨大的氣體雲或宇宙中有一種我們還不知道的現象。
科學家們用了兩種方法來比較恆星的形成歷史。一種是利用星系內單個恆星發出的光;另一種是利用整個星系的光–包括各種各樣的顏色。
Gawiser表示:“这一发现的全面影响还不清楚,我们目前的星系增长模型需要修改多少才能理解这一惊喜这还有待观察。如果这个结果不能用我们目前对宇宙学的理解来解释,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给理论家们一个机会来阅读我们的论文并用他们自己的研究进展来回应。”
Olsen则补充称:“NASA计划于今年10月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是补充新数据的理想方式,它将帮助弄清这一‘婴儿潮’到底向银河系延伸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