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關閉“濕貨市場”不是保障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政策解決方案
據外媒報導,圍繞著SARS-CoV-2的起源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作為回應,各國政府已經推動關閉世界各地的所謂“濕貨市場”(wet market),但這不是一個有效的政策解決方案。
廣泛關閉所有的“濕貨市場”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擾亂關鍵的食品供應鏈,刺激不受管制的動物產品黑市,並激起仇外心理和反亞裔情緒。此外,這些非正式市場中的大多數–在露天環境下專門經營新鮮肉類、海鮮和其他易腐物品–對人類健康或生物多樣性的風險很小。
研究人員在《柳葉刀-地球健康》雜誌上指出,相反,政策制定者應該針對市場中風險最高的方面,以防止破壞當地的食品供應鏈,同時減少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危險。研究人員總結說,銷售活體動物的市場,特別是活體野生動物,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構成了最大的風險。
“’濕貨市場’這個詞的使用帶有負面色彩,特別是考慮到COVID-19。我相信這部分是由於對這些市場的實際情況以及它們與其他市場和彼此之間有意義的不同方式的誤解。”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普林斯頓大學公共和國際事務學院科學、技術和環境政策項目的博士生林冰說:“鑑於這種混淆,該術語在學術和流行文獻中正慢慢被更具體的術語所取代。我們的研究為什麼是濕市場注入了一些清晰度,並為如何考慮和分類它們的風險增加了精確性。”
“在COVID-19大流行之後,許多國家暫時關閉了他們的濕貨市場,但這不會持續下去–最終一些市場將被開放,而其他市場將受到更嚴格的監管或完全關閉,”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公共事務和高草甸環境研究所的教授以及普林斯頓能源和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的核心教員David S. Wilcove說。“我們的工作提出了一種方法,告訴人們哪些是值得重點關注的,以加強監管或關閉。”
林冰和Wilcove首先對“濕貨市場”進行了定義,這些市場在非超市環境中銷售以消費為導向的易腐爛商品。這些市場因其經常潮濕的地板而得名,這是定期清洗以保持食品攤位清潔和融化冰塊以保持食品新鮮的結果。另一方面,野生動物市場出售非馴養的野生動物,而活體動物市場出售活體動物。
為了幫助政策制定者區分相對良性的市場和危險的市場,Bing和他的合作者分析了不同類型的市場,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對人和野生動物構成的風險。然後他們開發了一個獨特的框架,確定了與這些市場相關的關鍵風險,包括規模和清潔度,是否出售高疾病風險的動物,以及是否存在活體動物等因素。
在這篇論文中,林冰和Wilcove借鑒了2020年7月至12月關於市場的醫學和同行評議的文獻。他們評估了非正規市場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六種具體風險:銷售高疾病風險的動物;活體動物的存在;衛生條件;市場規模;動物密度和物種間混合;以及動物供應鏈的長度和規模。他們還確定了對生物多樣性構成風險的因素,包括出售受威脅和正在減少的野生動物物種。
他們報告說,世界上許多“濕貨市場”只出售加工過的馴化動物,如家禽。這些市場包括新加坡和中國台灣地區的所有市場,以及美國的農貿市場。少數市場出售活的馴養動物。更少的市場將野生動物(死的或活的)與家畜或馴養動物的肉一起出售。
比較所有這些,出售活體動物的市場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的風險最大,特別是如果它們出售活體野生動物–這與新出現的傳染病有關。研究人員報告說,這些是政策制定者在試圖減輕未來傳染病爆發時應該瞄準的市場。
林冰說:”在印度尼西亞大都市和中國台灣地區內城的喧囂中長大,我從經驗中知道,濕貨市場的組成和構成有很大的不同。好的政策必須建立在對不同類型的市場及其相關的和可變的風險的清晰而又細微的理解之上。我們認為,有針對性的、經過風險調整的政策,以減輕最高的市場風險,比全面但無效的短期變化更可取。”
研究人員強調,這些市場本身並不是全球大流行病的唯一原因。相反,它們代表了全球野生動物貿易供應鏈上人畜共患病傳播潛力的一個節點。他們希望未來的研究將繼續量化這些市場帶來的風險因素,以便決策者能夠更好地保護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