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稱噪聲與光污染會改變鳥類造訪家庭後院的習慣
儘管許多美國人習慣了在後院為鳥類朋友準備食物,但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若存在聲光污染,動物還是會趨向於遠離。據悉,研究團隊使用了來自Program FeederWatch社區科學項目的數據,分析了針對美國大陸140種不同鳥類的超340萬次觀察結果。
美國金翅雀(圖自:維基百科/ Amaling)
研究領隊、來自加州理工大學的研究生Ashley Wilson 表示:“從廣義上將,我們才剛剛開始深入聲光污染對動物的影響”。
此前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單個物種對噪聲或光污染的反應上,而新研究涉及了140 個物種,對聲光污染如何影響居民社區與家庭後院的鳥類開展了最全面的評估。
舉個例子,美國常見的金翅雀、雪松蠟翅、白胸五爪雀等鳥類,都會選擇避開聲光污染嚴重的地區,導致你在後院準備的餵食器成為一個擺設。
即使某些鳥類物種能夠應付其中一種環境污染,但在第二因素的影響下,它們還是會難以承受。
Ashley Wilson 補充道:如果我們只單獨關注噪聲或人造光的影響,而不是兩種感官污染物的總暴露量,這些反應就可能被完全忽略掉。
換言之,人類活動對敏感物種的整體影響,或較我們起初的想像還要廣泛得多。
研究人員發現,聲光污染在不同環境中對鳥類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比如與生活在草原上的鳥類相比,森林中的鳥類往往對噪聲和光線更加敏感。
同時季節性的模式、以及夜晚長度的變化,也會影響鳥類對光污染的反應。比如在較長的夜晚,近50 個物種會因光污染而大量增加。
加州理工大學生物學教授兼資深作者Clint Francis 表示:長夜漫漫之時,許多物種在光照充足的地區更加豐富。
這可能是冬夜表現出了極具挑戰性的條件,尤其是在溫度可能低於冰點的遙遠北方,鳥類必須使用大量能量來取暖和維持生存。
夜間光照可能讓它們在夜間保持活躍並繼續進食,與此同時,這種環境暴露也可能引發本次研究未能察覺的其它失衡,比如改變了鳥類的睡眠模式和增加了生存壓力。
據悉,在全球範圍內,聲光污染的規模都在持續擴張。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城市地區,甚至也開始滲入自然保護區。
Ashley Wilson 總結道:“如果鳥類無法忍受這些污染源的存在和強度,那我們最終可能在明亮和嘈雜的地方見到更少的物種,甚至就連保護區都無法倖免”。
下一步,研究團隊希望深入了解如何對聲光污染進行管控,以幫助科學家們找到足以確定影響脆弱和稀有物種的最高感官危險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