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WomBot機器人用於探索和分析袋熊的洞穴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袋熊除了以其方塊狀的糞便而聞名外,還不幸患上了弧形疥癬病。為了更好地了解導致疥癬的蟎蟲是如何在袋熊之間傳播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洞穴探索機器人。
袋熊主要是夜行動物,白天在它們在地上挖掘的洞穴中睡覺。它們每隔4到10天就會換一次洞穴,通常只是搬到以前被另一隻袋熊挖過的不同的洞穴裡。據認為,當袋熊以這種方式交換洞穴時,導致疥癬的寄生蟲可能會在袋熊之間轉移。
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和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想看看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他們開發了新的機器人。被稱為WomBot的電池供電設備長30厘米(11.8英寸),重2公斤(4.4磅),以每秒0.15米(0.5英尺/秒)的最高速度移動。
它還配備了溫度和濕度傳感器,以及前後攝像頭和LED燈。這些攝像頭的實時視頻通過連接的以太網電纜轉發給上面的人類操作員。此外,機器人前面的夾子允許將數據記錄傳感器放置在洞穴內,並隨後取回。
“袋熊洞穴的研究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們狹窄、泥濘,可能有幾十米長,並且包含陡峭的部分和急轉彎,”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樂卓博大學的羅伯特-羅斯博士說。“WomBot使我們能夠進入並探索這些洞穴,而無需破壞它們或使用昂貴的地面穿透雷達。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洞穴內的環境條件,這些條件可能會促進弧形疥癬的傳播。 ”
2020年9月,該機器人被用來探索塔斯馬尼亞的30個袋熊洞穴。結果發現,這些洞穴內的平均溫度為15 ºC(59 ºF),而平均相對濕度為85%。根據以前的研究,蟎蟲在大約10 ºC(50 ºF)和75%至95%的相對濕度下生長,這些條件與洞穴內的條件相似。
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們現在認為,雌性疥蟎可以在洞穴的入口處生存9至10天,或在洞穴內生存16至18天,並從一個袋熊的居住者傳播到下一個。
羅斯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袋熊洞穴內的環境條件可能通過促進蟎蟲的生存來促進疥癬的傳播。WomBot有可能被用來幫助減少弧形疥癬的傳播,方法是提供殺蟲劑或確保洞穴在臨時加熱前是空的,以便消滅蟎蟲。”
這篇論文最近發表在《SN應用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