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普及老年人沉迷網絡“網癮老人”為何越來越多
凌晨兩點半,家中的一間房內還隱約透著亮光,北京市民王明(化名)知道,這是他年近七旬的爺爺又躲在被窩偷偷刷短視頻。“現在天天也不出去遛彎了,只要一沒事就玩手機,有次家裡燒水沒注意,差點把廚房燒了。他本來眼睛就有問題,晚上玩手機還不開燈。”王明說,自己勸了爺爺好多次,但往往過幾分鐘他又會把手機拿起來。
這種情況並非個例。之前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絡世界,讓家中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不解甚至責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App適老化改造,許多“銀髮族”會熟練地使用智能設備,但給其帶來便利的同時,許多老年人也沉迷於網絡中難以自拔。
老年人沉迷網絡,不僅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還可能因對各種套路缺乏了解和警惕而上當受騙。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銀髮族”網絡成癮不僅有缺乏陪伴、希望藉此消除代溝等家庭方面的原因,還有社會方面的原因,解決老年人網癮不僅需要家人的引導,還需要整個社會參與。
智能手機日益普及
老年人群沉迷網絡
近日,“父母沉迷手機怎麼辦”成為年輕人社交的熱門話題。不少網友表示,自己的父母成了手機不離手的“網癮老人”,不去散步不去下棋,每天在家躺沙發上刷手機,“打不得罵不得,道理還不聽”,子女勸了根本沒用,往往是左手剛放下手機,右手又拿起來。
今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4億,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需求如何,能不能跟上日新月異的智能化社會步伐,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近2.6億名“銀髮網民”(50歲以上),60歲以上老年網民佔9.4億網民人數的10.3%,而且用戶增速高於全體網民,成為網民的重要增量和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國家和地方適老化政策頻頻出台。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相關企業紛紛推出“適老版”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上網難題。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人們對“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刻板印象正逐漸消失,許多老人玩手機一點不比年輕人差,網癮也不再成為年輕人的“專利”。《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顯示,0.19%的老人在一些App上日均在線超過10小時,超過10萬名老人幾乎全天候生活在移動網絡上。60歲以上的老年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64.8分鐘,平均每個老年用戶一天登錄5次App。
為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網癮老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日輝告訴《法治日報》記者,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比例逐年提升。在老齡化程度加深背景下,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空巢獨居老人數量增加,網絡技術的便捷快速、娛樂化加深了老年人對互聯網的依賴。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法學院講師李靜認為,在這背後可能還有資本的力量推動。“老年手機在靜音狀態和沒有任何操作的情況下,有些App會自動彈出一些廣告,聲音非常大,並且充斥整個屏幕。通過手機設置可以關掉一些,但不能完全屏蔽掉,而年輕人用的手機基本上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李靜說:“有些老人上網是為了能夠維繫家庭情感和熟人社交圈。為了和晚輩有共同語言,有些老人還學著用手機去玩遊戲,接觸自己從不了解的領域,結果卻造成自身網絡成癮。其根源還是在於老人缺少家庭有效陪伴,同時也需要在網絡時代中找到存在感。”
除了這些原因,經常和老年人打交道的北京通州“老有所玩”玩具店店長宋德龍發現,還有些老人是因為找不到別的玩樂方式而選擇上網。
6月8日下午3點多,《法治日報》記者在天津市河東區某網吧內看到了李大爺,一頭白髮的他在一排年輕人中間格外顯眼。李大爺說:“學會上網後,我感覺許多遊戲挺有意思的,於是常來網吧玩。平時子女會經常來看我,但我也應該有些自己的樂趣,現在又沒有什麼專門給老年人玩的東西,如果有的話我想也能減少上網的時間。”
有專家表示,老年人退出職場後閒暇時間逐漸增多,更容易產生孤獨感,而互聯網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空間和精神寄託,加上老年人身體機能減退,自律能力下降,因此容易沉迷於網絡。
網癮危害不容小覷
容易落入電詐陷阱
最近,安徽省宿州市的馬大爺沉迷手機群聊。有群友在微信群中告訴他,現在只需每月繳納一定金額的會費成為會員,就可以參與某國家項目資產,獲得高額福利回報。馬大爺禁不住群友的推薦,掉進了民族資產解凍的陷阱中。正當馬大爺做著發財美夢時,宿州市公安局埇橋分局桃溝派出所民警尹傳宗在日常走訪中發現了這一情況,並及時將騙子的詐騙手法剖析給馬大爺聽,他這才恍然大悟,避免了遭受更大的財產損失。
尹傳宗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如果能夠通過網絡結識新朋友,找到更多有趣的生活方式,對於老年人來說無疑是好事一樁,但不能過度沉迷。
馬大爺的遭遇並非個例,中老年市場潛力無限,一些別有用心者將老年人視為“新韭菜”,設置各種圈套獲取老年人的信任,趁機“收割”。儘管中老年人生活經驗豐富,但面對剛接觸不久且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和真偽難辨的詐騙手法,他們極易落入詐騙團伙的陷阱中。
騰訊110平台發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詐白皮書》顯示,2019年上半年,騰訊110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騙舉報超過兩萬次,其中97%的受騙者曾遭資金損失,金額從百元到數万元不等;天津市公安局近日公佈的全市今年以來破獲的電信網絡詐騙現行案件統計結果顯示,老年人群體雖然佔比不大,但是卻往往容易發生被詐騙數額較大的案件,致使受到較大的損失。
除了容易受騙遭受財產損失,老年人對網絡過分依賴,對自身健康也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據了解,老年人眼表功能較為脆弱,長期看手機更容易帶來眼部不適和病變。除了乾眼、視疲勞等眼部疾病,長時間刷屏還易引發神經衰弱、肩頸腰背疼痛、食慾減退等健康問題。有醫生表示,自己曾接待過多位因長時間刷手機而出現重影等症狀的老年患者,經強制戒掉手機後病情才逐漸緩解。
譚日輝說,與年輕人比,老年人在成癮對象、持續時間以及後果影響等方面存在差異,往往產生的危害較大。長時間沉迷網絡,不利於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進程。網絡資源魚龍混雜,老人不易分辨真偽,風險意識較淡,容易上當受騙。
李靜認為,在精神依賴性方面,老年人要比年輕人強得多。年紀大了後,老年人可能會遭受各種衝擊,比如和子女關係淡漠、老朋友去世等,孤獨感會更加強烈,這種孤獨感又會加深他對現有的某些人或事的依賴性。“比如老年人喜歡某個主播,如果看不到心裡就會不舒服,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讓他打賞或者’奔現’,很容易就會上當受騙。不僅造成財產損失,精神上也會受到創傷,這種打擊比年輕人來得更加嚴重。”
“此外,還有些老年人可能會受短視頻以及朋友圈轉發的一些養生文、治病經影響,有病了也不去醫院診治,而是迷信各種偏方,結果導致病情延誤。總之,老年人網癮產生的危害應受到重視。”李靜說。
引導樹立正確觀念
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老小孩兒、老小孩兒,老年人老了之後,會有類似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此不應一味限制,而是要合理引導,就像對待年輕人網癮一樣。 ”李靜說,老年人學會上網後,會給其出行會帶來很大便利,能夠讓老年人緊跟這個時代的步伐。通過網絡可以交到朋友,也可以多和老朋友聯繫,還能夠拉近和子女之間的距離,因此對於老年人上網這件事應辯證看待。
譚日輝說,老年人正確“觸網”,有助於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享受社會發展紅利;有利於老年人自我實現、自我表達,保持身心健康;能夠讓大眾改變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促進社會和諧;在學習型社會背景下,老年人合理“觸網”能夠提升老年教育質量,真正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要想推動形成老年人參與數字生活的良好環境,需要家庭、社會等多方面配合共同推進。
與此同時,適老化水平還應該繼續提升。《法治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適合老年人的玩具不僅生產廠商少,而且相關標準較為缺乏,公眾甚至老年人自身都對此了解不多,其中還不乏誤解的聲音。
宋德龍說,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可以將老年玩具投放到社區中心、廣場等地擴大影響,和旅遊景點結合,在景點和商場裡面設立老有所玩樂園等。未來,或許老年樂園會像兒童樂園一樣普及。“這些離不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以及媒體的宣傳。”宋德龍說。
除了加強適老化改造,整個互聯網環境還應更加“護老”。譚日輝建議,互聯網平台建設應積極打造老年人展示自我、進行合理表達的網絡平台,避免強娛樂屬性、輕內容的設置,引導老年人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參與社會生活;老年人自身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工具理念,既要認識到沉溺網絡的危害,同時也要在家人幫助下,通過自身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打造網絡安全閥,學會區分真假信息。
李靜說,目前許多短視頻直播平台、手游網游等已經推出了青少年模式,相應的也可以推出老年人模式,從平台處進行監管和控制,對不適宜老人、老人容易形成依賴的內容不進行推送,從根源進行分流和管控。“社區、政府和社會機構等可以多組織一些戶外的活動,盡量豐富活動形式。可供老年人選擇的東西多了,沉迷網絡的老年人會慢慢變少。”
尹傳宗提醒,子女或者社區工作人員等在教會老年人如何上網的同時,也要傳授給老年人基本的網絡安全知識。比如開展培訓活動、宣傳活動、家庭成員交流等,通過實際案例讓老年人對此有直觀了解和體會,從而增強網絡安全意識。
譚日輝說,開啟安全、人人可及的互聯網“老年模式”,需要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家庭、互聯網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更好地保護老人們免受網癮的侵襲,讓手機和網絡不再成為老年人的唯一依靠,老年人的網絡權益才能得到真正保障,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智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