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能不能走通操作系統的第三條路?
鴻蒙是華為為數不多的先發布後面世的戰略級產品,自去年華為對外發布自有操作系統鴻蒙後,外界最為關注的,是鴻蒙上手機。6月2日晚,華為發布了HarmonyOS 2,首批支持升級的手機為華為手機。這些手機型號包括Mate 40系列、P40系列、Mate 30系列、Mate X2和MatePad Pro。
按照華為的規劃,此後每季度都將有更老的機型支持升級HarmonyOS 2,到明年上半年,早在五年前發布的Mate 9以及Mate 10、P10、P20等系列也將陸續升級。
這意味著,華為主流手機機型將陸續支持升級到鴻蒙操作系統。
當天晚上,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呼籲華為老用戶體驗鴻蒙操作系統,“大家把老的設備保存好,升級完以後再用,又是全新的體驗。”
自2019年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以來,華為接連遭受三輪制裁,軟硬件腹背受敵,斷芯、斷操作系統卡住了華為的大動脈。受此影響,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同比微增3.3%至4829億元,不復2018年和2019年30%-50%以上的增速。
鴻蒙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按照余承東的說法,2016年,這一定位面向“5G+物聯網”時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統就已立項,華為創始人任正非2019年下半年曾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提及,鴻蒙操作系統本不打算提前面世,正常應在數年之後。2019年的被制裁危機後,華為提前將鴻蒙推向台前。
兩年間,外界爭議不斷,回歸本質,鴻蒙是一套適用於大大小小各類硬件的操作系統,如同一門通用的語言,讓大至大屏、汽車,小至手環、燈具,都能夠彼此打通、互相交流。
很難找到與鴻蒙對標的物聯網操作系統,谷歌的Fuchsia(紫紅)剛剛起步,在國內知名度遠遜於鴻蒙。如果以手機操作系統類比,鴻蒙既像蘋果又像安卓,既自用又開源。這一定位介於二者之間,且沒有成功案例可循,華為能不能走通這條路,是接下來的關鍵問題。
鴻蒙是既自用又開源的第三條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條路的使命複雜,需要爭取機會,既要拉長手機業務的生命線,又要抓住物聯網時代的風口,吸引更多廠商加入生態,最終成為華為在國產基礎軟件佈局中的一塊基座、一塊底牌。對鴻蒙而言,這不輕鬆。
能不能為華為手機爭取更多搶救機會?
鴻蒙宣布開放升級後,花粉俱樂部的升級嚐鮮板塊活躍了起來。搶在第一時間升級到鴻蒙的華為手機用戶活躍起來了,交換著升級感受,互相答疑解惑。
有人評價,總算感受到了鴻蒙區別於安卓的特色。也有人說,搭載鴻蒙的設備太少,還沒感受到發布會上提到的萬物互聯的爽快。截至6月3日下午5時,板塊內的帖子數量已超過10萬條,前一天,這個數字是5000。
此前華為公佈的消息是,大概在今年年底在華為手機上搭載鴻蒙,這個時間節點比預測中要早幾個月。
有一種解釋是,鑑於今年內外環境的變化,華為手機需要鴻蒙,鴻蒙也需要更快進入主流賽道。畢竟,手機目前仍然是廠商進入物聯網賽道的核心抓手,且華為手機空出的市場空間,正在加速被競爭對手搶占。
第三方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出貨量僅剩1500萬台,份額從去年二季度的20%一路下滑至4%,已掉至第六名。
(圖/Counterpoint)
新增手機用戶在減少,存量用戶也隨時可能倒向其他品牌。6月2日發布會接近尾聲時,華為宣布針對舊機型進行一系列服務煥新活動,包括整機保養、電池換新等。華為內部甚至在研究,能否將兩三年前的機型進行內存升級,以適應現在的使用需求。
這一系列舉措,均意在盡可能挽留現有用戶。
如果不以更新鴻蒙系統為賣點,增加舊機型的吸引力,華為手機的影響力只會越來越弱。反之,如果用戶對鴻蒙的反饋不錯,換機時間向後推遲,華為還能爭取一定的騰挪期。一旦破解芯片斷供問題,手機的恢復和重生也更有空間。
對於鴻蒙來說,雖然這是一個定位於物聯網的操作系統,但越早籠絡住華為存量手機用戶,自然迭代能力越強,勝算越大。
手機仍然是所有智能硬件的中樞核心。在所有物聯網生態佈局中,手機優先級高於智能音箱、手錶、車機等其他設備。華為在2020年確定了鴻蒙“1+8+N”終端戰略,此處的1,即手機,手機是一切流量與數據的入口。其次是PC、平板、智慧屏、車機、耳機、音箱、手錶、眼鏡這8種設備入口,最外圍才是空調、冰箱等合作廠商的各類智能設備。
如果鴻蒙手機無法起量,之後的“8+N”生態將更加艱難。
楊海松是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他在4月底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華為內部今年為鴻蒙設下的生死線,是16%的市場佔有率。
他說,16%是歷史經驗測算出的生死線。此時回溯,歷史上多個驚艷一時的操作系統倒在這條看不見的線前,Windows phone、黑莓、三星,最後都失敗了。
16%的分水嶺,要求的是今年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數量必須超過三億台,其中華為自有設備兩億台,合作夥伴設備一億台。“我們要用一年時間,走完別的操作系統用了五年甚至七年走的路。”楊海松說。
手機是鴻蒙越過生死線的核心。國泰君安在研報中估算,目前華為全球智能手機存量約為6.6億台,市佔率15%,而國內約為4.57億台,市佔率33%。考慮到可穿戴設備存量和老舊機型無法升級的情況後,結論是華為在國內實現16%目標的可能性較大,但在全球仍有一定壓力。
緊接著還有一個核心問題:下場了,就要接受市場的驗證和打分。鴻蒙的手機操作系統能不能在安全性、穩定性、易操作性上保證消費者的使用感受,用腳投票。
美的是華為鴻蒙操作系統的合作夥伴,該公司的一位技術專家近期在接受《財經》記者在內的採訪時說,對於鴻蒙的安全性,美的最早就從底層技術層面進行過考察。比如,鴻蒙含有一項可信授權技術,也就是所有智能設備可以通過分佈式技術,構建一體的安全網絡。簡單說,就是這套底層技術系統,可以避免一個接入終端不安全了,殃及其他設備。
但也有行業技術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一個新操作系統排除安全隱患理論上不可能從一開始就做到盡善盡美。需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被驗證,不斷升級。
他認為,一個可以連接多終端的操作系統,判斷其是否安全可靠,有其兩面性。一方面,多個設備聯合蒐集數據,比如人臉、聲音、行為習慣等,比一個手機靠譜。可以綜合判斷是否是真實用戶,更具備可靠性;但另一方面,設備入口更多了,從任何一個設備侵入進去都有可能。
除了安全性,安卓和蘋果的經驗告訴我們,系統的使用便利度、穩定性等,也都是左右用戶是選擇留下還是離開的多種因素。
有必要引入其他手機公司嗎?
華為給鴻蒙設定的“1+8+N”戰略中,至少在短期內,並沒有涉及其他手機廠商。也就是說,鴻蒙至少在短期內只需搭載在華為手機之上即可。
但有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知情人士透露,華為內部其實更多聲音是歡迎其他手機廠商搭載鴻蒙。
行業此前有一個說法稱,其他手機廠商用不用鴻蒙,要害在於芯片。鴻蒙只支持麒麟芯片,高通和聯發科不支持適配,其他手機廠商缺乏搭載鴻蒙的先決條件。
針對這個說法,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教師趙小剛對《財經》記者解釋,操作系統的確與芯片緊密交互,需要使用芯片的指令集、管理芯片硬件資源。但終端搭載操作系統不需要高通和聯發科提供驅動,因為CPU廠商是Arm內核,與麒麟芯片相同,而鴻蒙早已完成適配。
也就是說,用哪家的芯片,並不是其他手機廠商能不能用鴻蒙的攔路虎。真正的核心問題是,誰有動力來用鴻蒙?
這個事情其實非常難。中國和全球手機市場已經多年保持多巨頭壟斷行業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狀態。根據Counterpoint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前五大手機廠商共同佔據了92%的市場份額;全球市場略更均衡,但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機廠商的出貨量佔比達到了78%。
從商業和技術的角度上來看,這些已經在安卓操作系統上迭代得非常成熟的巨頭手機廠商既無動力,也無必要搭載鴻蒙操作系統。因此,外界認為的“若OPPO、vivo、小米任意一家加入鴻蒙,鴻蒙越過生死線難度將大大降低”的觀點,顯得比較一廂情願。
中國手機行業的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其他主流手機廠商不選擇鴻蒙是本能也是合理的。谷歌之所以能成功做出安卓操作系統,核心原因是谷歌自己不做手機,和其他手機廠商不是直接競爭關係,而是生態上下游關係。當然,谷歌在多年前也嘗試做自有手機,但那個策略失敗了。
華為手機目前雖然在市場份額上被動,但仍不可小覷,隨時可能絕地反擊。
華為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中立性問題。去年9月,華為將開源的鴻蒙項目OpenHarmony捐贈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下稱“基金會”),這是個民政部註冊的非營利性獨立法人機構。基金會理事長楊濤告訴《財經》記者,開源基金會的各參與單位是通過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公開透明地進行項目合作,共同促進開源項目的發展。
但外界存疑的是,搭載鴻蒙是否真能做到不受華為牽制。目前,這取決於廠商的需求程度和信任程度,由此可能的合作形式也不盡相同。
最直接的方式是使用免費、開源的OpenHarmony(暫無中文譯名),全球開發者都可以在代碼託管平台Gitee上下載,開發屬於自己的商用產品。此外,各家公司也可以選擇與華為的HarmonyOS(鴻蒙)合作,這也是人們普遍認知的鴻蒙。簡單來說,它是華為基於OpenHarmony開發出的商用版本,而搭載HarmonyOS的其他合作夥伴本質上是與華為聯合開發。
理論上來說,如果基於OpenHarmony並遵從開源協議,其他手機廠商是能夠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目前這一開源版本已更新至2.0,華為公司是主要代碼貢獻方,此外還有240個公司、機構和個人對代碼有所貢獻。楊濤介紹,對於OpenHarmony的重大事項,基金會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委員會,以投票的方式共同決定,華為的投票權與工作組中的其他公司均等。
但開源平台的中立性,顯然不是主流手機公司是不是會選擇鴻蒙的首要因素。
從華為獨立出來的榮耀手機被外界認為是最有可能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主流手機廠商。榮耀CEO趙明在今年5月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海外市場會選擇安卓和GMS的解決方案,但在國內會相對開放。今天的選擇依然是安卓,但在未來會看哪個系統的生態發展得更好。
一位接近榮耀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榮耀是有上市計劃的,要不要使用鴻蒙還要考慮到投資人的利益。近日,有美國議員提案,認為榮耀與華為藕斷絲連,建議將榮耀列入實體清單。雖然結果仍未公佈,但這也意味著榮耀並非絕對安全。
OPPO、vivo和小米三家廠商與安卓系統的合作已非常緊密,從商業運營的各個角度來看,都沒有非要使用鴻蒙的必要。除非有超越商業的其他因素。
尤其是在鴻蒙主打的萬物互聯互通上,各家廠商也在圍繞各自的手機產品佈局生態。目前走得最快最遠的小米,在應用層面上已實現了多設備間的協同。
應用層面與操作系統層面目前的用戶體驗不大,但實現的路徑大不相同。楊海鬆對《財經》記者解釋,應用層的數據在雲端,需要去雲端繞一圈,而操作系統是基於端側打通的。這就好像從深圳到東莞,操作系統走的是高速公路,應用則繞了一段。
結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相較於主流廠商,更有可能擁抱鴻蒙的是小眾廠商。
魅族是最先表態的手機廠商,一位魅族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正在接入的是Lipro智能家居部分,接入流程相對複雜,進度不便透露,手機和手錶上暫無接入鴻蒙的計劃。
對於華為來說,第一階段能在華為自有品牌手機上完成鴻蒙的用戶體驗關,已經算是勝利。
物聯網打開局面也有挑戰
手機是鴻蒙的核心,其他物聯網設備也是鴻蒙打開局面的關鍵。手機業務受阻後,華為終端業務將重心轉移至生態鏈上,近期接連發布了多款新品。
《財經》記者從一位華為經銷商處獲悉,華為正在以緊俏的手機盤活生態鏈產品。要想進華為手機的貨,要么以1:1的比例搭配智慧屏,要么以一定售價的比例搭配其他生態鏈產品,要么捨棄一部分手機的利潤。手機店店主對於前來購買華為手機的用戶,往往會明示或暗示配套購買生態鏈產品。
但據《財經》記者了解,華為生態鏈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並不如華為手機。一位經營多個品牌的手機經銷商向《財經》記者透露,他的門店賣得最好的華為生態鏈產品,是手環和手錶,其他的銷售情況都比較一般。
從宏觀數據上看,以生態鏈中銷量較好的手錶為例,Counterpoint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華為智能手錶全球市場份額僅為8%,較前兩個季度的14%有所下滑。由此看來,要指望生態鏈產品真正帶動起鴻蒙生態,還為時過早。
另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來自合作夥伴。在鴻蒙今年三億台設備量的目標中,他們負擔起了三分之一。做操作系統需要一群人的狂歡,只是把氛圍炒熱還需要時間。
鴻蒙還未登陸手機之前,已有一批公司開始佈局。喜馬拉雅主App移動端安卓開發負責人陳飛告訴《財經》記者,他們組建了專門的項目小組適配鴻蒙,華為團隊也入駐喜馬拉雅協同開發、提供技術支持,純開發的時間約兩到三週。
華為公佈的數據是,目前已有超過20家硬件廠商、280家應用廠商加入鴻蒙生態。預計到年底,硬件廠商數量會突破40家。而在OpenHarmony方面,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240多個共建企業、共建機構與個人貢獻者參與到項目中。
這還遠遠不夠。安卓有約2000萬開發者,蘋果iOS有約2400萬,鴻蒙只在數百萬級。和前二者相比,鴻蒙開放平台只是一個剛剛開始蹣跚學步的小娃娃。
巧合的是,華為發布手機版鴻蒙前一周,谷歌發布了物聯網操作系統Fuchsia。這款操作系統,被定位為谷歌在物聯網時代的安卓。從競爭關係來看,它和鴻蒙形成了直接競爭關係。
三星已成為谷歌Fuchsia開源代碼的主要貢獻者。有未經三星官方證實的外媒消息稱,未來三星有可能率先採用Fuchsia系統。這個消息如果屬實,Fuchsia有全球手機出貨量最大的三星支持,會是鴻蒙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
競爭不只在鴻蒙與Fuchsia間,多位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物聯網生態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未來至少十年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鴻蒙能否成為物聯網時代統治級的操作系統,變數依然很大。
總體來說,相對於手機,物聯網領域,鴻蒙會更輕鬆一些。從最終目標來看,“1+8+N”,任何一個環節都要做好。
美國接二連三製裁的被動局面下,華為已經深諳基礎軟件國產化替代的迫切性,楊海松說,華為需要有“根”能力。楊海松說,“就是擁有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根’,否則不會有話語權。還會隨時受制於人。”
(楊海鬆在一次演講中展示的PPT。圖/柳書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