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可生物降解的微型電容器可幫助減少電子廢物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電池供電的連接設備–其中一些將是一次性使用的,如運輸包裝。一種新的可生物降解的微型電容器已經被創造出來,並考慮到了這種情況。
這個3D打印的原型設備是由瑞士Empa研究所的一個團隊設計的,由科學家Xavier Aeby和Gustav Nyström領導。它由一個靈活的基板組成,在其上沉積了一個導電層、一個電極和一個電解質。一旦打印出來,整個組件就可以折疊起來,所以電解質就在中間。
Aeby表示,基底由纖維素納米纖維和納米晶體與甘油混合組成;導電層由石墨、炭黑和蟲膠組成;電極由與基底相同的材料以及活性炭和石墨組成;而電解質由纖維素納米晶體、甘油和食鹽組成。
在其目前的形式下,所產生的設備能夠為一個小型數字時鐘供電,並能儲存幾個小時的電荷。此外,它可以承受數千次的充電/放電循環,抗壓和抗震,而且在被凍結或閒置多年後仍能繼續工作。
但最重要的是,據報導,一旦被丟棄並暴露在空氣中,它就會被分解。科學家們聲稱,兩個月後,將只剩下一些可見的碳片。相比之下,傳統電池在被簡單地扔進垃圾桶時可能會將毒素滲入環境,而且它們很難完全回收。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微型電容器最終能夠用於一次性或可回收的傳感器、微發射器或通過電磁場定期充電的生物醫學設備等工具。這項研究在最近發表於《先進材料》雜誌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