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耳機開始預訂這是不是噱頭?
馬斯克的侵入式BCI 需要開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處在實驗階段,但基於EGG 的BCI,已經開始探路消費市場了。說到腦機接口(BCI),馬斯克這個名字是避不開的,他名下的Neuralink 一有新動作,BCI 相關話題就會熱鬧起來。
去年,Neuralink 給實驗豬的大腦表層植入銀幣大小的芯片,然後將豬的大腦運動無線傳輸到電腦上觀察。今年,他們在猴子的手臂和手植入了同一枚芯片,猴子因此能夠用意念控制光標移動,接住遊戲裡移動的“乒乓球”。
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人們對BCI 的“第一印象”:腦機接口得在人身上打孔。但Neuralink 這種要揭開頭皮,移除顱骨再進行閉合的做法,是相對激進的技術。BCI 目前更落地的仍然是非侵入式的方案。
而今天要介紹這款BCI 耳機,也因為不用在人頭上打孔,看起來很不“腦機接口”。甚至,普通得讓人懷疑是不是噱頭產品。
塞了16 個腦電極的“普通耳機”
一家叫Neurable 的波士頓小公司,最近在眾籌網站Indiegogo 上架了他們設計的“腦機接口”耳機。
這款耳機看起來,就是一款普通無線頭戴式耳機。拆開耳罩處的織物才明白,Neurable 在兩邊的耳罩裡各植入了8 個腦電圖(EGG)傳感器。據介紹,當你戴上耳機,它就會一直探測你大腦的活動狀態。
有意思的是,這款耳機叫Enten(在西班牙語裡,是“理解”的意思)。那麼,Enten 如何通過EGG 電極“理解”用戶呢?
戴上耳機,它會把人的腦電圖傳輸到手機上,當數據積累到可被分析的時候,系統會告知你在一天裡,什麼時候最容易分心,哪些時段工作效率最高。
根據Neurable 的研究,人每天能集中註意力的時間只有可憐的兩小時又五十三分鐘,而且每當你走神,平均就得花11 分鐘重新聚精會神。但現實生活裡的干擾實在是太多,手機裡的一個彈窗、突然響起的電話、寵物隨性的叫喚……這些都可能讓你在專注的軌道上“撞車”。
Enten 通過傳感器檢測到你在全神貫注的時候,會直接把手機通知靜音,同時耳機上的燈條會亮起,提示你身邊的家人、同事你正處“勿擾模式”。另外,耳機如果檢測到你在專注,會自動調節降噪強度,抵擋擾人的噪音。如果Enten 檢測到你頻繁分心,也會提示你停下來休息。
這款耳機還會根據你的腦電波,推薦“專注”歌單,也會記錄你在什麼流派和曲風的歌曲下更容易集中精力,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推薦會更加精準。
既然是“腦機接口”耳機,動動腦子就能切歌、暫停播放也得滿足。傳感器會捕捉像眨眼或點頭這些微小動作來執行控制動作。
目前,Enten 還在Indiegogo 上接受預訂,定價399 美元(約2500 元),預訂價199 美元,最晚明年5 月交貨。
非侵入式BCI 開始探路消費市場
去年開始肆虐的新冠疫情,至今還沒完全消退。疫情重塑了不少人的辦公方式,他們被動地體驗了遠程辦公。而現在,他們想在選擇辦公模式上有更多的自主權。
根據Slack舉辦的Future Forum公佈的數據來看,只有12%的腦力工作者希望回到辦公室,72%的人則選擇混合遠程辦公模式。矽谷的主流輿論也都是上班模式不必完全變回朝九晚五的坐班狀態。這時候,“拯救注意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為剛需了。
Neurable 這家公司也選擇在這個時候,利用BCI 技術做一款讓用戶每天都使用的產品。
Neurable 成立於2015 年,目前共拿到了900 萬美元的融資。2017 年,公司因為將VR 頭顯“魔改”成配備了6 個電極的腦機頭盔,而受業界關注。
Neurable 做了一個叫《覺醒》的VR 遊戲,在這個密室逃脫遊戲裡,你只能用意念解謎,比如看向地板上的球體,然後用大腦發出一個撿起的命令,把球撞到鏡子上,得到密碼,再靠意念輸入這些數字輸入,給門開鎖,成功逃離。
創始人Ramses Alcaide 提出了這個應用的難點:雖然傳感器可以從頭骨外部讀取腦電活動,但是將信號與噪聲分開很困難。Alcaide 利用了算法,當人專注地盯著一個東西的時候,腦信號比較容易識別,算法能學習人的行為,把這種特定的信號記住,就有可能能應用。
現在,Alcaide 表示,Enten 耳機裡用到的傳感器未來可能會內置到AR 眼鏡的鏡腿裡,或者VR 頭顯的一邊,但就現在,做到耳機裡是更現實的選擇。
技術和倫理,都是橫在BCI 面前的大山
馬斯克創辦Neuralink 時,公司願景是利用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能夠用思想遠程控製手機或計算機,並為患有神經疾病的人們提供幫助;終極目標是實現心靈感應,並讓人類的思想永久保存下來。
但就在今年5 月1 月,Neuralink 的聯合創始人Max Hodak 宣布已於幾週前離開了公司,這和馬斯克演示“猴子打遊戲”的時間重疊在了一起。這不由得讓Neuralink 陷入“信任危機”。Hodak 的離職是因為商業原因,還是看不到技術的應用前景,目前不得而知。
神經倫理學家Anna Wexler 在醫學新聞網站StatNews 上發出了警示:“在這個神經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一些私營企業在YouTube 上的視頻演示有技術樂觀主義的色彩,還有對人們尚未看到的遙遠未來不切實際的承諾。”Wexler 說道,“他們提供的數據非常稀少。”
馬斯克的侵入式BCI 需要開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處在實驗階段,但基於EGG 的BCI 公司,目前已經開始探索商業落地了。
比如,由華人韓璧丞於2015 年成立的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但這家公司的頭環產品卻引來不小的爭議。2019 年9 月,《華爾街日報》記者走進浙江金華的一所學校,採訪在教學中使用的腦機接口頭環的學生、老師和家長。
這款頭環就是BrainCo 的消費級產品,它能夠檢測學生上課的專注力集中水平,還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分數直接發送給老師。頭環配有三個電極,兩個在耳後,一個在前額。頭環上的指示燈會顯示不同顏色,紅色表示“忘我”,專注力很高,橙色代表“集中”,藍色是“放鬆”,即表示學生走神了。
面對輿論所說的“腦機控制”,韓璧丞回應澎湃,“頭環產品是用來幫助學生養成高效學習習慣的。用於自我訓練,不是用於監視,監視是沒有市場的。用於監控是網絡誤讀”。
由此可見,腦機接口產品即便跨過了技術難關,也還有倫理這座大山的阻礙。即便是Enten 這麼一款貼在頭皮上的日常耳機,也有消費者提出:“連接耳機的app 收集完我的數據,會分享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