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家有一寶,要買一表” 從電話手錶看“10後”社交
“我不想去那邊玩,媽媽不跟我一起去,我一個人很害怕。”一名9歲女孩一邊跟半月談記者聊天,一邊回頭看母親,而家長正坐在樹下玩手機,沒有關注女孩的動向。為何家長對孩子如此放心?女孩展示了手上可通話、定位的電話手錶。
伴隨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蓬勃發展,兒童可穿戴設備業已成為一股異軍突起的力量。從2015年至今,兒童電話手錶已躋身眾多商家聚焦的大市場,牢牢抓住“10後”及其監護人,在商家眼裡就相當於抓住了未來。
三位關注兒童電話手錶的半月談記者坐在一起聊聊自家的“四腳吞金獸”。他們以“寶爸”“寶媽”的視角悉心觀察孩子使用電話手錶的過程,思索、權衡其對“10後”成長的正負影響,更嘗試分析兒童為何會被電話手錶深深吸引。從兒童電話手錶體現的兒童社交出發,也可一探“10後”面臨的親子關係,嘗試了解新一代兒童的生活和成長環境。
電話手錶已悄然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不少兒童的社交新寵。它之所以廣受歡迎,在於其功能的多重性——集無線通訊設備、穿戴多媒體、兒童玩具於一身。其實際使用者主要是小學生群體,研發團隊正是通過對市場的敏銳觀察,抓住“10後”這一市場空白點,滿足了家長和小學生群體的多重需求。
10後表圈鄭雪婧繪
週勉:我女兒今年6歲,之前上的是小區裡一所私立幼兒園,去年轉到一所公立園。她媽媽之前打算讓她早些轉園,但我還是堅持讓女兒多讀了一學期。因為我發現她當時和私立幼兒園的同學們相處得非常愉快,有很多好朋友,希望她這個社交圈子能穩定一段時間,培養出持續的友誼。現在女兒已經轉園一年,還常常回到之前的幼兒園去看望老師和同學。
女兒性格活潑開朗,很喜歡交朋友,最開心的事就是去小朋友家或者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一年多前,外公給她買了一塊帶添加好友功能的電話手錶,她用它添加了幾個以前幼兒園的同學。孩子們經常互相發語音,約著一起去哪裡玩(主要是小區內的幾處廣場)。這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女兒和小朋友的社交從幼兒園裡的“1對多”變成“1對1”,並且因為這一改變,加深了她和不同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楊映雲(化名)的同學。之前在私立幼兒園時,從來沒有聽見女兒將她列入“最好朋友序列”,但最近一年,兩個小朋友天天用電話手錶聊天。隨著了解的深入,女兒對楊映雲給出了“她脾氣很好”“很關心我”等非常具體的評價,而這種評價與我對楊映雲的觀察是一致的。
孩子們經常會用電話手錶分享每天發生的事情和小秘密小八卦。在分享的過程中,女兒對一天的概括和歸納、每個細節的還原和看法都讓我感到高興。
孩子的確需要與同齡人共同成長。每當我發現女兒嘴裡蹦出個新詞,或發現她講話使用了一套全新邏輯時,她都會告訴我是和哪個小朋友聊天學來的。暫且不管這些詞彙和思維方式對錯,孩子們之間能完全獨立、平等地交流本身就非常重要。
但不得不說的是,電話手錶也的的確確過度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我時常會帶女兒出去玩耍和旅行,只要電話手錶在身邊,她的興趣點常常會被佔據,有時甚至到了對父母招呼充耳不聞的程度。最近一次旅行,一天的行程還未過半,她就嚷著要回酒店玩手錶,給手錶充電。這對於需要不斷接觸新事物、新知識的孩子來說,確實非常不利。
此外,我發現電話手錶還會讓孩子形成社交簡單化的認知。在使用電話手錶之前,女兒的爺爺每天傍晚會帶她到小區廣場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但最近一年時間次數明顯減少,很多時候都是女兒拒絕出門。據我觀察,在她看來,只要維繫好和電話手錶好友的關係就足夠了,而且這種維繫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就能達成,得到的回饋絕大部分又都是正向的。
前段時間,班上一個性格比較強勢的女孩不許女兒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還有動手打人的跡象,女兒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直到父母和老師介入後,她才向媽媽吐露心聲,“你終於為我解決了一個大麻煩”。這件事讓我意識到,電話手錶之類的兒童社交軟件,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在社交時逃避棘手問題和困難局面的“避風港”和“安慰劑”,就好比很多成年人利用網絡或遊戲來逃避現實一樣。
王春燕:我認為,電話手錶對於小學生而言,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賦權”,即讓小學生像成人一樣,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更多自主安排時間的權利。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孩子是否有能力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對於電話手錶的使用是否具有一定的自控力等。
電話手錶中的“搖一搖”“智勇闖關”“積分獎勵”等功能,都吸引著小學生參與遊戲,因此它揪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是必然的。雖然為了防止分心影響學習,廠家還設計了“上課禁用”功能,但保證兒童的專注力不能單靠“禁用”手段。如果沒有意識到電話手錶的媒介定位,任由兒童隨心所欲放縱使用,那麼它很有可能導致兒童成癮,就像手機之於不少成年人一樣。
我認為電話手錶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引發兒童攀比行為。在某兒童電話手錶廣告中,為了宣傳其添加好友的賣點,使用了兒童耳熟能詳的旋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你也有呀,我也有,大家都是好朋友。在這裡,“你也有呀,我也有”,無形中為兒童劃定了社交圈,可能就會有相應的交友觀念和攀比心理被植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
白明山:我在採訪中得知,石家莊張女士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從學校回來非要買電話手錶不可,說班裡幾個好朋友都戴了,自己也要戴。張女士說,無奈之下給孩子買了某品牌的入門級電話手錶,但孩子戴了幾天就不戴了,說這個手錶不行,不能跟同學的手錶“碰一碰”加為好友。張女士說,為了不讓孩子感覺低人一等,就又花上千元買了某品牌的電話手錶。
張女士的孩子小雅告訴我,別的同學看到他們幾個有電話手錶,就嚷著讓家長也給自己買。後來,大家都有了電話手錶,每天比賽誰的積分多、等級高。手錶裡有一個“百寶箱”功能,根據每天的步數計算積分,還有每天點擊(類似簽到)這個功能,也能積分,裡面提示“中午打開積分更高”。結果在小飯桌午休的時候,他們都躺在床上不睡,偷偷各玩各的手錶。
電話手錶的上課“禁用”功能,家長一般設置了此項,但個別家長忽略了。上課時,時而有電話手錶響鈴情況出現,就跟我們成年人在工作、開會時手機響鈴一樣令人煩躁。不過,即使家長設置了上課“禁用”功能,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還是能偷偷玩錶盤,因為裡面下載有一些娛樂軟件。
據我了解,在一些網絡交易平台,幾十元即可提供解綁電話手錶的服務,安裝觀看短視頻、遊戲等娛樂App可遠程操作,專門有QQ群討論“刷機”,在管理員(也就是家長)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進行破解,甚至可能成為傳播淫穢色情的重要介質,可謂隱患無窮。
2021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我認為電話手錶也應與手機一樣被納入管理。
王春燕:兒童社交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通過兒童手錶這一新興電子產品,讓我們對“10後”社交有了更新的認識。
有研究表明,在兒童6歲或7歲時,他們會選擇避免傳播關於朋友的負面信息,並且更有可能保守朋友圈內部成員的秘密。隨著年齡增長,8歲孩子認為會為他人保守秘密的人更能成為朋友,10歲兒童用友誼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12歲兒童認為自己有為他人保密的責任。對他們而言,收穫友誼和分享秘密的關係十分緊密。
電話手錶由於其私密性,為兒童社交帶來了便利,開闢了嶄新的途徑,但與此同時,由於排他性和易成癮,又可能窄化兒童社交,影響其視野和對新事物、新朋友的接受度。因此,家長對兒童使用電話手錶進行社交要保持關注,隨時進行評估。一旦有成癮和社交封閉跡象,或由於過度使用擠壓睡眠時間和體育活動,甚至涉及網絡欺凌,那麼就應該及時糾偏,進行一定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