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移民火星在可見的未來仍比較遙遠
在“祝融號”成功登陸火星後,我國火星探測之旅的下一步將是什麼?馬斯克“移民火星”的夢想是否能實現?5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在第三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的採訪環節中解答了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的提問。
5月29日,騰訊聯合權威科學期刊Science、清華大學在京舉辦第三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首席科學家潘永信等八位科學家和科普學者同台,為青少年解讀了關於蛋白質結構、火星探測、量子計算、機器人等前沿科學領域的奧秘。
其中,圍繞“天問一號”探火話題,鄭永春為小朋友們詳細介紹了“天問一號”登陸火星的全過程,並對人類未來探索其他行星進行了暢想。他表示,“天問一號”只是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未來還將有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對小行星、木星進行探測,還將從火星上採樣返回。這是一項持續幾百年的偉大事業,值得青少年為之奮鬥。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相比其他行星,火星在太陽系內是相對最具有移民潛力的星球,也正因如此,火星成為了繼月球後最受關注的太空探索目標,馬斯克甚至曾在社交平台上表示SpaceX將會在2030年之前讓星際飛船登陸火星,並且“人類應該早一點到火星去”。
對此,鄭永春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技術上,科學家研究的是火星移民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火星的環境是什麼,人類能不能適應那個環境,怎樣解決人類在火星上的生存問題,這是一個一個的主題,這些主題需要有一些人研究,如果能夠有突破,整個視野就會越來越前進。
在鄭永春看來,將近一百年之前,火星是科幻作家非常熱衷的話題,當人類第一次登月後,那時人們覺得可能再有十年人類就可以登陸火星,但實際上這一目標並未達成。目前,人類的整體技術能力肯定比當時要高很多,但移民火星的快慢取決於這件事情的緊迫性,因為沒有那麼緊迫,也沒有那麼有利可圖,商業領域不會特別熱門,這件事情就變成了相對來講比較純粹的科技研發,科技研發又受經費制約,這個時候投入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在我們可見的未來,移民火星還相對比較遠。
“但是有些事情比較明確,比如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登陸火星了,下一步肯定是從火星怎樣返回,這個時間就不會太遠,因為這是科學家比較明確要做的事情,返回代表我們能去還能回來,再下一步就可能是移民火星了。”鄭永春表示,“而再次登陸火星之後會不會向移民方向發展,則取決於我們前面兩步的成果,能夠來去了,才有載人登月、載人登火,才有下一步移民火星,值得你去,值得你長遠駐紮下去,就能駐紮下去,這件事情肯定第一是循序漸進,第二是螺旋式上升。”
“基於前一個階段,現在做的都是有意義的,總體是往這個方向走的,方向沒有問題,先是登陸火星,然後是火星返回,然後是載人登陸,然後小規模建立居住地,逐漸擴張,再走向另外一個地方,這些邏輯是不會違背的。”鄭永春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羅亦丹編輯李薇佳校對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