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研究:新冠病毒存在潛在ADE效應但發生頻率極低
新冠病毒是否會引發ADE的問題始終受到各方關注,日本學者最新發布了一項相關研究。5月25日,《細胞》雜誌報導了一篇來自大阪大學尚志荒瀨的一篇論文,“An infectivity-enhancing site o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targeted by antibodies”,論文闡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可能出現抗體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存在潛在的ADE效應。
研究發現一系列的S蛋白NTD表位抗體(如8D2)可以誘導RBD呈現開放型構象,從而增強新冠病毒(SARS-CoV-2)的感染性。不過,這與常規出現的由Fc介導(Fc受體為對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體)出現的ADE不同,而且研究者發現,這個可以誘發ADE的位點出現的頻率極低。此外,研究者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接種會誘導這種類型的抗體。
公眾之所以擔心新冠病毒的ADE效應,是因為科學界曾經在貓感染性腹膜炎冠狀病毒(FIPV)感染過程中,發現由Fc介導誘發了ADE,表明存在增強冠狀病毒感染的抗體,儘管其確切機制尚不清楚通過這種抗體增強感染性腹膜炎冠狀病毒感染的能力。所以,了解新冠病毒感染過程中產生的抗體是否也存在ADE成為科學界重要的課題。
“根據目前我們已有的再感染病例、以及接種疫苗再感染的病例,並沒有發現ADE出現。我們對於的ADE的認知,主要是源于冠狀病毒在貓體內可以誘發ADE,以及抗登革熱病毒蛋白的抗體可引起由Fc受體介導ADE可產生的嚴重疾病。不過,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到底是否發生?如何發生?目前讓沒有科學證據。”一位病毒學家表示。
不過,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對第一財經表示,ADE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進行關注和研究。
對於接種疫苗後再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從統計數據上看其實也很低,這就再次降低了ADE發生的機率。
5月25日,美國CDC更新了《發病率和死亡率報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port),截至4月30日,美國約有1.01億人已完全接種疫苗,向CDC報告的突破性病例有10262 (約0.01%)起,這種接種後感染被醫學稱為突破性病例。
CDC評估認為,在美國范圍內,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民眾再感染概率已經很低,同時再感染後得到重症(需住院)或死亡的概率就更低了。所以CDC已經決定停止調查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破性感染,除非他們病得很重,以至於住院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