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首次報告年輕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血栓導致中風的病例
據外媒報導,動脈中的血塊(動脈血栓)是導致中風(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在《神經病學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雜誌》在線發表的英國中風專家的一封信中,首次詳細報告了接受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的年輕成年人的情況。
雖然以前曾報導過接種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後出現血凝塊的罕見病例,但這些都影響了靜脈,最具體的是腦部靜脈(腦靜脈竇)。經歷過這種不尋常形式的中風(腦靜脈竇血栓)的人也有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減少症)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體–有助於形成血栓的蛋白質。
最常見的中風形式,即血凝塊發生在向大腦供血的動脈中(缺血性中風),以前在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血栓形成的表現特徵中沒有被描述過,但這封信的作者詳細報告了三個案例。
在所有病例中,缺血性中風都與大動脈(包括頸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阻塞有關,兩名患者還有涉及門靜脈和腦靜脈系統的靜脈血栓。所有三個人都有極低的血小板計數,確認有抗PF4抗體,以及D-二聚體升高(也與凝血有關)。
第一位患者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6天后,她的右側和眼睛周圍出現了間歇性的頭痛。五天后,她醒來時感到昏昏欲睡,左臉、胳膊和腿都很無力。影像學檢查顯示,右腦中動脈堵塞並有腦梗塞,右門靜脈血栓形成。她接受了腦部手術以降低顱內壓力,進行了血漿清除和置換,並接受了抗凝血藥物磺達肝癸鈉治療,但不幸去世。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12天后出現了頭痛、意識模糊、左臂無力和左側視力下降。影像學檢查顯示有幾條血管堵塞,包括兩條頸動脈(大腦半球的主要血液供應)、供應心臟和肺部的動脈(肺栓塞)和左橫竇(腦靜脈竇之一)。在清除和置換血漿以及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後,她的血小板計數增加。隨後,她被給予磺達肝癸鈉治療,病情得到改善。
第三位患者是一名40多歲的男子,在接種疫苗3週後出現了說話和理解語言的問題(失語)。影像學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有血塊,但沒有證據表明腦靜脈竇有血塊。他接受了血小板和血漿輸注,以及磺達肝癸鈉治療,目前情況仍然穩定。
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病學研究所中風研究中心的David Werring教授說,所描述的病例表明,除了腦靜脈血栓外,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VTT)也能導致血塊堵塞供應大腦的動脈,引起缺血性中風。
“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出現缺血性中風的年輕患者應緊急評估VITT,進行實驗室檢測(包括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和抗PF4抗體),並由多學科團隊(血液科、神經科、中風科、神經外科)管理,以便快速獲得治療,包括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網絡甲潑尼龍、血漿注射和非肝素抗凝劑,例如磺達肝癸鈉、阿加曲班或直接口服抗凝劑,” 作者說。
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Hugh Markus教授在一篇相關評論中寫道:“這份報告強調,免疫介導的凝血病也可以引起動脈血栓,包括缺血性中風,儘管靜脈血栓,特別是腦靜脈竇血栓似乎更頻繁。”
他補充說:“在目前的COVID-19疫苗接種期間,需要有高度的懷疑指數來識別疫苗接種後的血栓發作。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副作用是罕見的,比與COVID-19感染本身相關的腦靜脈血栓和缺血性中風都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