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馬拉松越野賽多人傷亡,如何讓悲劇不再上演?
這兩天,被刷屏的除了敬愛的袁老和吳老與世長辭,還有甘肅白銀馬拉松越野賽因遭遇極端天氣,21名參賽人員遇難的消息。正處於痛失國士的悲傷中,再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讓人痛上加痛!21個鮮活生命的背後意味著21個家庭將痛失親人!這真是讓人不能接受之痛。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根據目前的信息來看,天災加人禍皆有,下面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溫度沒到零下,依然可能發生凍傷甚至凍死的情況
沒有零下的情況就不會凍傷甚至凍死嗎?錯,仍然會發生,這種現象叫失溫!
首先說一下,人體的溫度維持是怎麼回事。
作為一種恆溫動物,維持體溫恆定是人體的重要穩態調節之一。溫度的調控主要是依靠下丘腦,這是教科書級的證據了,切除掉這部分後,就不能調節恆溫了。下丘腦主要是發揮信號和釋放激素等,具體到機體的調節則是依靠代謝加強以及生理性的顫抖之類的實現。
但是,這個調節是有上限的。換句話說,人體不是萬能的,無法突破上限。
於是,當高溫超過了體溫調節,會出現熱死;當低溫超過了體溫的維持能力,就會出現凍傷甚至凍死。
這次甘肅白銀馬拉松越野賽事件主要是遇到了極端天氣:大風、大雨和冰雹。
尤其是前兩者,當地氣溫在5℃左右,那麼作為環境溫度,雨和風的溫度也大致一致。因此,人體的37℃溫度,必然會向風雨轉移熱量,這是基本物理規則。
大雨不斷下降,不斷帶走人的熱量,而大風會加速雨的蒸發,會更進一步帶走人的熱量。
最終結果就是人體維持體溫的能力無法產生足夠的熱量來抵禦熱量流失,最後造成了悲劇。
5月23日,救援人員徒步進入事發區域搜救失聯人員。(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失溫究竟是怎麼回事?
失溫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臨床上一般叫Hypothermia,是指人體核心溫度低於35℃的情形,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失溫三種類型。
正常人體溫在36.5-37.5℃附近。
1。當體溫跌到35℃左右的時候,屬於輕度失溫。這時候,人已經開始發抖,出現輕微的凍僵情形。
2。如果體溫繼續下跌,大概到了33℃,就屬於中度失溫了。這時候人基本喪失了運動能力,開始出現意識混亂的情形。
3。體溫再進一步下降,就屬於重度失溫。這種情況下,人基本失去正常的行為,連身體顫抖都做不到了,會出現瞳孔放大,基本反射消失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逆性已經不大了。
如何救助失溫的人?根據具體狀況來設計不同方案
一、如果是輕度失溫,就第一時間恢復保暖。
比如大家看到新聞照片裡獲救者身上都裹著亮閃閃的東西。
由參賽者提供的視頻截圖
很多人說這有點像燒烤用的錫紙,其實獲救者身上的是戶外經常用的保溫毯,其主要材質由聚酯材料加上鍍銀鋁膜和反光膜構成,而這些鋁膜就是大家熟悉的鋁箔。
保溫毯有幾大特點,第一當然是保溫。它有反射性,可以將人體自身輻射的熱量再反射回人體自身,而且保溫毯本身密不透風,可以最大程度隔絕外面的冷空氣,這樣就實現了最大程度的保溫。
第二是易塑性。保溫毯本身是可以塑性的,能夠做到完全貼合全身,基本不用擔心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貼合不嚴,這一點是其他保溫包裹設備難以實現的。
第三是容易識別。保溫毯本身的反光性也可以讓其在野外更容易被發覺,從而方便救援人員識別。
第四是輕便。保溫毯十分輕便,一件保溫毯重量才50多克,不到一個雞蛋的重量,折疊起來僅僅是一寸大小的一個小薄片。
正因為如此,保溫毯廣泛應用於露營、運動項目和緊急情況救災,是失溫的救援必備品。
二、如果是重度失溫,需要人工呼吸以及直腸灌入40℃熱水來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在溫度快速下降過程中,凍傷的人會出現脫衣行為和笑臉的情況,目前認為可能和全身性的血液回流來維持核心中樞神經溫度有關,導致人誤認為自己升溫過高而出現脫衣行為,這在凍死的人群中經常出現。
發生這樣的不幸,除了天災,還有人禍!
根據目前的消息,我認為這次的悲劇既有天災的成分,也有人禍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景泰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和沙漠接壤的地方,春夏時間氣溫變化劇烈是常見的情形,而熟悉當地氣候的賽事舉辦方似乎並沒有考慮到這點。
有人說這次的極端天氣很難預報,確實,天氣預報是世界性難題,而極端天氣更是難題中的難題。自古以來,都有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的說法。不過這並不等於完全無法預測,目前極端天氣的預報以動力數值模式方法為主導,即以集合概率預報信息為主要依據的動力預報,結合統計各種資料,共同對極端天氣進行預測[1] 。當然,這並不等於說能夠完全預報準,對當地的氣候條件、環境條件等因素收集的越精確,越有助於對天氣的預測。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客觀藉口,事實上,在事發前一天,白銀市就發布過大風預警信息,覆蓋了事故所在地景泰縣,因此理論上,當地應該警惕這種大風可能帶來的進一步天氣劇變。
圖片來源:天氣網
其次,對於山區而言,更容易出現極端氣候,這種情況下,理應做好緊急預案。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賽事組織多個維度上的缺位。
尤其是像新聞裡提到的,有一段非常危險的區域。
原本黃河石林的賽道最難的部分就在這一段,從CP2到CP3,8公里距離,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沒有下降。山是石頭與砂土混合的路況,很多賽段的路況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賽中,這一段都無比艱難,選手們需要手腳並用往上爬,這裡是摩托車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補給,這意味著,即便到達山頂,也沒有可補充的食物、飲水,熱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體,更無處可休息,且無法在此處退賽,還要堅持到CP4。
這樣的環境,再加上不少參賽者缺乏足夠的裝備,還有不少短袖短褲上陣的,更加劇了悲劇的誕生。
不要再讓悲劇重演!
悲劇已經發生,希望能夠痛定思痛,汲取教訓,讓悲劇不再重演。
這次甘肅馬拉松事件,即有天災,更是人禍。我們看到整個比賽的組織和保障十分的不足,參賽運動員衣著單薄,缺乏足夠的防風防雨保暖等裝備,在緊急地段尤其是無人區缺乏足夠的應急點和補給站等一系列問題。
有的參賽人員表示一貫如此,可是,就像魯迅說的:從來如此,便是對的麼?
事實上,這種越野性質的極限運動,國際上早有先例,且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比如環勃朗峰極限耐力賽(UTMB)就有專門規定的強制裝備來應對這種越野性質的極限運動,而在這次的事件中卻沒有看到此類措施。
事實上,這也反映出了國內馬拉松等極限運動賽事一直存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科學規劃,僥倖心理導致了無數安全隱患。極限運動精神可嘉,但是一定要尊重科學,敬畏自然,堅持科學嚴謹的精神,切不可馬虎大意。
正如新華社的文章所言:
“舉辦包括馬拉鬆在內的極限運動賽事本就是一項極為科學專業的工作。路線規劃、安全保障、醫療準備、應急救援、食品補給等等,需要事無鉅細,萬無一失。唯如此,才能從容應對’不測風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我們能從這起悲劇中汲取教訓,不讓悲劇再度上演。
最後,附上國家應急廣播的一條內容,很值得學習,出處見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