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缺電、缺疫苗台灣地區芯片供應危機升級
缺水、停電、疫情愈演愈烈,短短兩週之內,各種危機在中國台灣地區接踵而至,台積電等芯片大廠屢屢被傳面臨產線停工的重大威脅。台積電本土病例暴增,上週六,台中市一口氣公佈11 名確診病例,其中包括一名台積電工程師。除台積電外,中國台灣地區內存廠商宇瞻、南亞科及台積電旗下的代工廠世界先進均有1 名員工確診。
根據疫情實時大數據,截至5 月24 日7 點,中國台灣地區現有確診病例3166 例,防疫措施調至三級警戒,除了銀行、醫院等必要機構外,幾乎所有公共場所都要關閉,室內五人以上不得集會。
儘管中國台灣地區科技產業早就超前部署,作業已經分流,但如果全球芯片製造重鎮台灣無法快速擺脫疫情及資源困境,可能會致使缺芯潮雪上加霜。
01. 疫情衝擊:1 名員工確診,10 餘名員工隔離
對於有一名台積電員工被確診新冠肺炎,對此,台積電說明,該員工已入院進行妥善診治,目前症狀輕微,台積電將持續關切並提供相關諮詢與協助,此事件不影響公司的運營。
台積電回應稱,該員工曾在上週末與確診者接觸,週日進入公司後即接獲通知被確診,隨即離場並主動隔離,隔離期間採檢確認陽性。
台積電第一時間追溯公司內該員工的接觸史,確認有大約10 餘人曾與該確診者近距離接觸,當日就讓這些近距離接觸者離場並進行為期14 日的居家隔離,目前他們都沒有不適症狀。
另外,台積電已對該員工工作區域及公共區域加強消毒,並持續每日監測隔離者健康狀況,提供必要的協助。
在此之前,台積電宣布自5月19日0點起啟動分組分流及居家辦公,宏碁、友達、群創、聯發科等其他台灣科技大廠均陸續啟動辦公室分流、居家上班機制,尤其是高感染地區員工不得進公司。為了確保營運不受疫情衝擊,有些企業還發放了員工防疫補助金。
而隨著中國台灣地區疫情加劇,在家辦公、遠程教育必備的筆記本、平板電腦等設備用量大增,致使原本就因為電廠人為及設備故障導致的大規模“電荒”形勢更加緊張。
02. 跳電危機:一周兩次大停電
台媒報導稱,5 月18 日,台灣興達電廠1 號機再出故障,致使過去5 天台灣島內已經出現兩次大停電(13 日、18 日),因當晚發電機組未及時恢復,全台達2000 萬戶被限電。
隨後中國台灣地區“經濟部”被傳要求台積電挪移或暫停部分產線以減少用電,這一傳言引起島內輿論嘩然。當日該部門闢謠稱並未要求台積電少用電,台電公司與台積電的需求響應(Demand Response)合作模式,是鼓勵公司在用電尖峰的短時間內,使用自用發電設備供電,以不影響產能,也可以減少從電網內購入的電力,降低電力系統負擔,許多大型公司都設置有多部自用發電設備。該部門非常感謝台積電在衝刺產能時,仍在供電吃緊時刻,以自用發電設備提供協助。
中國台灣地區“立委”高金素梅5 月18 日表示,台積電是最大工業用電戶,自2010 年到2019 年,其用電增加223.8%;2020 年,台積電5nm 廠投產,一年用電量達63 億度,超過中國台灣地區東部56 萬人口的用電量;明年台積電3nm 廠投產,每年用電量77 億度,超過台南市一年的民生及商業用電,一個3nm 廠的用電量,等於全台灣用電量的3%。
如果中國台灣地區電力資源供應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大概率會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在島內的生產及產能擴張造成一定限制。
03. 供水吃緊:新竹6 月實施“供五停二”限水令
更糟糕的是,中國台灣地區還面臨著56 年未遇的嚴重干旱。自今年開年以來,台灣缺水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緩解,各大水庫水位一降再降。而缺水更是導致水力發電廠的發電能力受到限制。
5 月19 日,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台積電決定自5 月21 日起,針對新竹科學園廠區的用水短缺,將提前增加水車載水車次以維持正常生產。
自5 月21 日起,中國台灣地區水情管理部門要求桃園市、新北市再次減量供水,台南、高雄工業用水大戶再節水13%。如果降水繼續不足,自6 月1 日起新竹地區將實施“供五停二”限水措施,台積電等廠商所在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雖然無需停水,但節水率須由15% 提升至17 %。
▲新竹分區供水節水措施
短期內,台積電等廠商通過增加水車載水次數等舉措加以應對,暫時不會對生產造成影響,但如果缺水長期難以緩解,難免將影響到芯片產能。
04. 產能告急:芯片下單到出貨時間拉長到17 週
一邊是台灣水電資源及疫情危機加劇,另一邊,各大芯片設計廠商正排隊指望著台積電等中國台灣地區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
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此前因缺芯潮來得又急又猛。為了釐清是重複下單還是真實需求,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晶圓代工廠商陸續啟動部分漲價等措施來改善交期。在此背景下,台積電、聯電、力積電等台灣廠商的產能均已滿至今年年底,且先前易造成芯片交期持續拉長。
供應鏈透露,聯電的一個新產品以12 英寸晶圓生產,最快交期為17 週,最慢可能會到2~3 季,8 英寸快則14 週,最慢長達兩季,相較過去普遍2 個月可交付給客戶驗證,當前交期較往年長1.5 個月。
Susquehanna 金融集團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芯片半導體業客戶向晶圓代工廠下單到出貨的“前置時間”(交期)在4 月已經普遍拉長到17 週以上,而且是連續第4個月大幅拉長,是自2017 年統計這項數據以來最長的交期,進入了“危險區域”。
根據其統計,半導體在4 月的交期比3 月時的16 週進一步拉長。其中,電源管理芯片在4 月的交期高達23.7 週,比3 月拉長約4 週;工業微控制器交期也拉長3 週,耳機芯片更長達52 週以上。
Susquehanna 分析師Chris Rolland 在研究報告中提到,前置時間增加通常由客戶的“不良行為”組成,包括庫存積累、安全備貨的建立,以及重複下單,“這些趨勢可能已經導致半導體產業處在出貨量高於真正客戶需求的初期階段。”
據台媒報導,為了解決當前車用芯片短缺問題,台積電已經採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動,包括重新調度其他產業客戶的產能。
在參與美國商務部的半導體視頻會議後,台積電錶態稱預計將今年MCU 的產量提升60%,較2019 年疫情前的水準提升30%。同時,台積電還將持續與汽車供應鏈合作,以解決當前的芯片短缺問題。
另一邊,其他消費電子客戶也在追加訂單。例如台灣最近爆料稱,高通在台積電中科15B 廠6nm 製程增加了約1 季度2 萬片的投片量,較原本的量多1 倍,預計8~9 月間產出,同時也洽談了明年5nm 的新增投片量。
為應對客戶需求,台積電已啟動三年1000 億美元的大擴產計劃,2021 年資本支出也上調至破紀錄的300 億美元,其中80% 左右的支出將用於7nm 及更先進製程的擴產。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此前曾在法說會上預告,整體半導體需求依舊強勁,產能短缺可能持續至2022 年,成熟製程短缺狀況更將持續到2023 年。
台灣經濟日報稱,據業界觀察,今年首季芯片交期較往年拉長1 倍,第2 季交期再拉長情況增幅相對有限,並出現疲態,反映近期半導體部分終端應用新增訂單放緩。
而隨著晶圓代工產能持續短缺,芯片漲價現象將持續下去。例如意法半導體、德普微電子、芯龍半導體、富鴻創芯、必易微電子等廠商均在本月發布了新的全線產品漲價函。
05. 缺水、缺電、缺疫苗困住台灣芯片業
缺水、缺電、缺疫苗,正成為壓住中國台灣地區發展的三座大山,也是台灣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一旦這些資源的緊缺問題影響至台灣出口,其經濟很可能會受到沉重衝擊。
目前台積電等中國台灣地區科技大廠已經制定好各種防範措施,著力保障生產線正常運作。不過接連陷入的資源困境何時解局仍是未知數,現階段還難以對台灣芯片半導體供應鏈受影響的程度做出準確的評估。而一旦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廠商減產,其影響必然將蔓延至全球IT 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