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亞動物馴化的根源至少可追溯到8000年前
據外媒報導,沿著中亞的天山和阿拉伊山脈,羊和其他家畜構成了當代生活的核心經濟。儘管正是在這裡,它們的古代前輩的行動幫助形成了絲綢之路的巨大貿易網絡,但人們認為家畜來到該地區的時間相對較晚。最近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中亞地區動物馴化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居住的牧區之一。
綿羊、山羊和牛的馴化最早發生在大約1萬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新月沃土和亞洲西部的附近山區,與小麥和大麥等植物作物的首次馴化同步進行。這種人類生存方式的創新被稱為新石器時代革命,向北傳播到歐洲,向南傳播到非洲和印度,改變了三大洲的人類社會。但直到最近,人們還是認為這種植物和動物的急劇擴張似乎未能向東延伸到中亞的富饒山區,在那裡–儘管它們在青銅時代後期及以後的幾千年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幾乎沒有新石器時代散佈的證據。
當一個由俄羅斯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所的Svetlana Shnaider博士和美國-中亞大學的Aida Abdykanova博士領導的國際科學家聯合小組決定重新訪問奧比希爾五號岩洞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該岩洞隱藏在吉爾吉斯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南部邊境的山崖上。這個遺址是由蘇聯考古學家在20世紀首次發現和挖掘的,它產生了一個不尋常的石器組合,其中一些似乎是用來加工穀物的。此外,在該遺址的地質層中,散落著似乎是綿羊和山羊的零碎遺骸。
這是否是古代未被記錄的新石器時代家畜深入中亞內陸的證據?為了找到答案,Shnaider和Abdykanova與主要作者William Taylor博士(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動物馴化研究專家)以及一個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國際專家團隊合作。在對該遺址的骨骼和牙齒進行放射性碳測定後,很明顯,最古老的文化層至少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6000年,或8000多年前–比人們認為的家畜到達中亞早三千年。
動物骨骼上的燒傷、切割痕跡和其他變化表明它們被屠宰過,而動物牙齒膠質內的微觀季節性分層模式表明它們是在秋天被宰殺的,這在許多牧民社會是很常見的。但是,由於骨骼高度破碎,無法用標準的解剖學分析來確定物種。相反,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跨學科的方法,使用古基因組學和膠原蛋白肽指紋來識別動物遺骸。將他們的結果與來自整個歐亞大陸的野生和家養綿羊物種的基因組相比較,研究人員有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
Taylor表示:“隨著每一個新證據的出現,越來越清楚……這些不是野羊–它們是家養動物。”
對於那些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了解中亞史前史的人來說,這些結果是令人震驚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Robert Spengler博士說:“這一發現恰恰說明了關於內亞的史前史–古代世界的文化十字路口–還有多少謎團沒有解開。”
未來的工作將是必要的,以了解該研究結果的全部影響及其對古代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的影響。Shnaider計劃在今年夏天回到奧比什爾尋找線索,並確定其他家養動物,如牛或家養植物,如小麥和大麥,是否也在遙遠的過去從美索不達米亞傳播到吉爾吉斯斯坦。在歐洲研究理事會的獎勵下,項目合作夥伴和共同作者Christina Warinner博士正在帶頭努力調查這些第一批中亞羊是否傳播到該地區的其他地方,以及它們是否被用來生產乳製品或羊毛。
“這項工作只是個開始,”Taylor表示。“通過應用這些來自考古科學的跨學科技術,我們開始解開中亞歷史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