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社論:中國對待加密貨幣目光敏銳
香港《南華早報》5月23日發表題為《中國採取行動,以敏銳眼光對待加密貨幣》的社論,全文摘編如下:在中國,加密貨幣作為交易媒介沒有未來。在其他國家政府猶豫不決並採取觀望態度之際,北京為金融穩定、主權數字貨幣和環境保護製定了路線。加密貨幣極具破壞性,因此不能在這一路線中作為替代性法定貨幣來發揮功能。這是最前後一致、最符合邏輯的政策規劃。
央視網【正點財經 2021-05-20】主播快評加密資產不等於貨幣
其他經濟體可能會推行它們自己的加密貨幣政策,但中國無可指摘,實際上或許會受讚揚,因為它頭腦清晰、目光敏銳。
三家金融協會已向會員單位發出新警告,稱提供任何與加密貨幣有關的金融服務和交易都是違規的。隨著中國逐漸步入無現金社會,政府一直在緩慢推出數字人民幣——中國主權貨幣的在線版本。
新的警告顯然旨在將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同未經授權的網絡貨幣相區分。中國人民銀行發表這一聯合聲明,重申加密貨幣不是真正的貨幣,因為它們沒有“真實價值”,“極易被操縱”。
就在此時,一些主要加密貨幣的價格發生大幅波動,因為一些較有影響力的海外聲音一直在表達懷疑態度,其中包括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以及一些億萬富翁,如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和沃倫·巴菲特。馬斯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突然發生180度大轉彎,他已成為大聲警告人們注意加密資產巨大碳足蹟的人士之一。
比特幣和以太幣等流行加密貨幣之所以被稱為“髒錢”,不僅因為它們可能被犯罪分子廣泛用於洗錢、勒索贖金及網絡詐騙,還因為其開採涉及使用大規模計算能力,使用這些計算能力會消耗大量能源,並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地區監管機構對“挖礦”活動進行打擊是很重要的。監管機構尤其針對“挖礦”企業,以及偽裝成數據中心並非法使用電力供應的“挖礦者”。
內蒙古的打擊措施可能是另一個信號,意味著它們的未來是暗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