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導向嚴重、擴大教育“內捲”,校外培訓應何去何從?
為什麼校外培訓愈演愈烈?為什麼課後服務三點半“愛你不容易”?為什麼學校減負家長卻增負?為什麼學生總是那麼忙?……這些教育的熱點話題,折射的是當前教育治理的兩難困境。中國正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與以往相比,教育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各級各類學校組織的複雜化、結構的多樣化、水平的差異化以及人民群眾教育訴求的個性化都在不斷增強,教育理念和方式受到多方位的衝擊。
原標題:校外培訓應當何去何從
付衛東、鄭寧、周威、楊璽/中國青年報
要破解這些新衍生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必須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華中師範大學教育治理課題組對上述熱點話題進行專門研究,探索教育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編輯部特地約來這組文章,希望能幫助有關部門早日找到對策。
近年來,我國校外培訓市場井噴式增長,但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違背教育規律,“應試”導向嚴重,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及家長的負擔。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表示:“培訓亂象,可以說是很難治理的頑瘴痼疾。家長們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個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的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學那麼多,咱們不學一下還行啊?於是爭先恐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解決。”
實際上,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頻頻出手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比如,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從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關鍵環節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19年,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是國家層面頒布的第一個專門針對校外線上培訓活動的規範性文件……
近期,多家校外培訓機構更是屢屢接到各種“罰單”,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相關部門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決心。這校外培訓究竟應當何去何從?為此,華中師範大學教育治理現代化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2019-2020年間在我國山東、廣東、湖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六省區進行實地調研,對校外培訓有關內容進行了專項調查。課題組分別對省會城市、地級市及縣級市的中小學進行抽樣調查,樣本涵蓋東中西部地區130餘所中小學的1萬餘名學生。
校外培訓發展不能聽之任之
近年來,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雖為學生個性化成長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選擇,但其背後的亂像給學生、家長及學校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一)收費奇高,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擴大了教育“內捲”現象
校外培訓多按小時計費,根據不同的內容、方式,可收取50-500元/小時不等,在“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維導向下,家長往往會根據需要為子女選擇一定的校外培訓課程。
課題組的調查數據表明,47.8%的學生表示每月用於校外培訓的費用超過1600元,近20%的學生表示每月培訓費用超過3200元。對於普通工薪階層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經濟負擔。五年級學生家長張先生告訴課題組,把孩子從小到大報過的輔導班都算起來,大概有四五十個之多,“如果要算報輔導班的花費,數字應該比較大,實在不好計算”。
然而,在學生培訓內容覆蓋面不斷擴大的情形下,這一數字仍在不斷上漲。在目睹了身邊其他家庭的校外培訓投入不斷增長時,家長往往會選擇“盲從”。有的家長告訴課題組,自己的孩子只報了3個培訓課程,是班級內最少的,“儘管孩子目前在班裡成績處於中上游,但了解其他孩子報班的情況後,我感到心裡很不踏實”。即使家長清楚孩子是否能夠成才主要靠自己,但在這一氛圍的裹挾下,也只好“被捲入”到這一場無形的競爭中,而報班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家長的焦慮。
此外,調查數據表明,是否參與校外培訓與學生家庭經濟狀況顯著正相關: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其子女參與培訓的機會更多,而離異、再婚、喪偶等特殊家庭結構的子女參與校外培訓的機會較少,留守學生參與校外培訓的機會顯著低於普通學生。
課題組分析,在這一背景之下,極有可能導致非理性競爭的“內捲”現象,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二)安排極滿,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學習負擔,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加壓的怪象
近年來,國家愈發重視學生減負,力爭為青少年成長創設良好氛圍。比如,2018年年底,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提出嚴格管控校外培訓。在30條減負舉措中,明確規定了校外培訓機構不得超標培訓、學科知識培訓需向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不得超出國家課程標準、杜絕機械訓練等具體舉措。
但是,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不少校外培訓機構採取各類措施規避有關政策規定,機構多將學科名稱重新包裝,賦予其素質教育的“外衣”但實際內容依舊是超出課程標準的學科知識,或是通過雙線轉換,將原本線下講授的內容轉為線上,進而規避部分監管。而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忽視教育規律,只用較短的假期就教完三四門學科一學期的課程,學生不僅沒學到知識,反而磨滅了興趣。此外,部分家長並非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培訓項目,而是盲目跟風,海量的興趣班充斥著學生的假期及課餘時間,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再削減,直至對學習完全失去興趣。
課題組調查數據表明,36.5%的學生表明每週校外培訓時長在4小時以上,16.1%的家長表示每週校外培訓時間在6小時以上;82.5%的學生表示週末會參加校外培訓,63.7%的學生表示寒暑假會參與校外培訓,30.4%的學生節假日會參與培訓;21.6%的學生表示會參與4-6個學科的培訓,4.9%的學生培訓科目在7個及以上。存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培訓時間較長,參培學科較多,將中高考改革給學生減輕的負擔化為泡影,造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加壓、線下減負線上加壓的怪象。
(三)勢頭正猛,資本大量湧入,行業內商業氛圍過於濃厚
當前校外培訓被諸多企業視為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尤其在疫情期間,在線培訓機構發展迅猛,其市場價值暴漲,引來了諸多資本的關注,但資本的最終目標不外乎逐利。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不少校外培訓機構採用互聯網商業營銷模式,將大量資金用於廣告宣傳、同行競價,甚至利用學費做投資,致使整個行業內商業氛圍濃厚,而教育氛圍微乎其微。部分校外培訓機構不計成本地大肆營銷,在網絡平台、電視節目、綜藝晚會上,都不乏其充滿噱頭的讚助廣告,這一舉措勢必擠占了教學投入,最終為其埋單的還是學生。
課題組認為,教育培訓行業絕不能過度逐利,而當前各大校外培訓機構跑馬圈地、無序競爭,一旦資金鍊發生斷裂,造成的社會影響不堪設想,近年來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倒閉跑路,家長投訴無門,均是過度逐利的後果。
此外,課題組了解到,校外培訓機構在招收教師時往往以“講師”名義招聘,而其考核的重要標準為“續費率”,相當一部分教師成為了名義上的教師、實際上的銷售員,何以潛心育人?
(四)認知太淺,以應試分數為導向,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
當下的校外培訓市場對教育及學生成長認知不足,為了迎合部分家長的訴求,違背教育規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應試、超綱、超前等問題。以唯分數論為導向,將系統的知識縮減為零散的考點,將科學的學習方法簡化為投機的套路,將以生為本的觀念轉變為“以分為本”的態度,囿於眼前的一時之得,卻忽視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在校外培訓機構的廣告中,答題、考試、套路已然成為了他們相互比拼的“制勝法寶”,各類廣告語通過分數的提升來吸引生源。採用“以考代練,以練代教”,找解題套路作為主要目標,學生的學習思維完全被訓練成了套路化、程序化、呆板化。
進而造成教育功利化,學生及家長雖然焦慮,但在競爭的洪流之中,也只能參與其中,導致“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向前衝”的惡性循環。嚴重破壞了素質教育的發展生態,造成很多學生“高分低能”,善於考試但難出大師。課題組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2%的學生表示,參加校外培訓是為了提高成績,長此以往,難免在學生心中埋下成績至上的錯誤觀念。
如何引導校外培訓健康發展
(一)標本兼治,建立統一的校外培訓“智理”平台。
課題組建議,在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亟須提高校外培訓治理效能,建立省域或市域的校外培訓智慧管理平台,集政府部門、校外培訓機構、學校、家長等主體,整合准入、備案公示及審批等製度。
比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將其師資狀況、班級開設情況予以公示,每個班次的學生名單、任課教師、上課時段等信息都應錄入平台。能夠公示的信息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信息如實備案,以便政府部門核查。校外培訓資金的收取及使用同樣也應納入平台管控,家長在繳納培訓費用時,必須使用系統進行繳費,否則不予認可,教育培訓資金納入銀行監管,並與平台打通,培訓費先放銀行,有爭議家長可申請退回;而資金的使用情況按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備,一旦發現機構存在較大的資金漏洞,優先退還家長繳納的學費。並設置專門的舉報受理專線,家長可通過平台對違規收費、額外收費等行為進行即時舉報。
此外,平台應當整合線上及線下的監管,長期以來“屬地化”管理的法律體系和管理舉措,已經不適用於互聯網教育形態,必鬚根據線上培訓的特徵進行優化和完善。
(二)加強監管,引導校外培訓機構健康發展
在校外培訓機構“智”理平台的基礎之上,課題組建議,應當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首先,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師資力量的監管,開展常態化的線上核查及線下抽查,杜絕教師無證上崗現象,一旦發現,即刻對機構予以關停,並嚴查教師宣傳,杜絕過度包裝,確保師資力量能夠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補充。並充分利用在線治理平台加大對於資金的監管。
其次,加大對於地下培訓市場的監管,在“一對一”興起、非學科培訓需求旺盛的當下,被監管對像變得越來越多頭,不僅有大機構、小機構,更有很多“單槍匹馬”的“單師單科培訓”,教師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化,私下“開班”給校外培訓治理帶來極大挑戰,甚至出現“家長打掩護、上課’對暗號’、培訓轉’地下’”的怪現象。應加強常規檢查、多途徑搜尋信息,提高家長認知水平、勸告家長選擇正規註冊機構,提高違規辦學成本,對於違規辦學者,處以一定返款並吊銷其教師資格證書,在一定期限內不得從教。
最後,加強對於機器人、跆拳道、滑冰等非學科校外培訓監管,當前諸多機構以各種噱頭販賣焦慮,家長跟風選擇各色各樣的技能培訓。有關部門應當出台科學培育兒童興趣愛好指南,引導家長在正確的年齡段為學生選擇非學科類培訓,杜絕過度培訓。
(三)多措並舉,有效提升學校課內課後服務質量
從校外培訓產生的原因來看,其本質是諸多家庭的“剛需”,孩子需要補課,家長沒有精力和能力輔導,孩子放學家長卻還未下班,只有轉而選擇校外培訓機構。在課題組的調查中,諸多家長表示“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誰又願意花這麼多錢去補習呢”。課題組認為,校外培訓作為學校教育的影子,不應將二者割裂而論,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校內與校外融合協調的教育生態,是校外培訓治理的最終目標。課題組建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是從根本上解決家長校外培訓需求的良策。
其一,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力爭做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出校,引導機構與學校錯位發展。適當提升學校辦學自主權,擴大學校經費投入,鼓勵學校引入競爭機制,提升教師憂患意識,定期開展中小學教師資格考核,引導他們走出“舒適區”,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嚴肅查處教師“課上不講課外講”以及參與課外有償補課的行為。
其二,改善課外服務,增加校外培訓可替代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學校應當加強課後服務工作,由市財政撥款,家長只需承擔極少費用,若家長能夠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同等質量的課後服務,勢必會轉向學校。
(四)多元協同,形成內外相濟的治理體系
針對校外培訓隱蔽化、盲目化發展, 課題組建議,要加強社會公眾參與共治、強化校外培訓自治, 引導市場有序發展。
在政府層面,應當釐清各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明確市場監管、民政、發改委等不同部門責任分工,細化機構設置標準、監管內容、培訓人員資質等一系列細則,各部門聯合設置專職人員,提高校外培訓治理的連續性。加強對於社會群眾的引導,克服唯分數的頑疾,培育家長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搶跑”心態,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宣傳的監管,杜絕分數導向的宣傳標語及虛假的承諾,培植良好的校外培訓生態。
此外,實施行業協會認證評估,通過信用積分、星級評定、行業黑名單曝光、行業禁入、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強化行業自律,淨化市場環境,引領行業質量提升。
(付衛東為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副教授,鄭寧為該校政研室副主任,周威和楊璽為該校碩士研究生,原題為《校外培訓應當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