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導致的驚人生物多樣性破壞需要幾百萬年的恢復期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目前淡水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超過了白堊紀末期殺死恐龍的大滅絕的速度:現在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損害可能需要數百萬年才能消除。目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通常被稱為第六次大規模滅絕,是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關鍵挑戰之一。
眾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大部分是人類影響的直接或間接後果。生境破壞、氣候變化、過度開發、污染和入侵物種是導致地球生物群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今天失去物種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在過去的重大滅絕危機中都沒有達到過。
Microcolpia parreyssii (Philippi, 1847),一種來自羅馬尼亞一個小溫泉的淡水蝸牛。該物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標記為”極度瀕危”,但在過去的幾年裡沒有發現它的踪跡,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了。Credit: Thomas A. Neubauer
為了研究滅絕的節奏和預測恢復的時間,一個由吉森大學(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領導的由進化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和模型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將今天的危機與之前的第五次大滅絕事件進行了比較。那次事件是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的結果,消滅了地球上大約76%的物種,包括整個動物群體,如恐龍。
該研究小組專注於淡水生物群,這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生物群之一,他們收集了一個大型數據集,其中包含了過去2億年中歐洲的3387種化石和活體蝸牛。科學家們估計了物種形成和滅絕的速度,以評估物種出現和消失的速度並預測恢復時間。
這項研究的結果最近發表在《地球與環境通訊》雜誌上,是令人震驚的。
雖然第五次大滅絕期間的滅絕率已經大大高於以前認為的淡水生物群的滅絕率,但與目前第六次大滅絕事件的預測的未來滅絕率相比,它被大大地掩蓋了。平均來說,預測的速度比恐龍滅絕時的速度高三個數量級。到2120年,已經有三分之一的活著的淡水物種可能已經消失了。
Pyrgulifera matheronii,一種在白堊紀恐龍時代常見的淡水蝸牛,與恐龍一起滅絕
失去物種會導致物種群落的變化,從長遠來看,這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homas A. Neubauer博士說:”我們依靠正常的淡水環境來維持人類的健康、營養和淡水供應。”
科學家們揭示的第五次大滅絕事件的趨勢,對未來還有一個可能更加可怕的前景。儘管造成滅絕加劇的原因–小行星撞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在地質學時間尺度上是一個短暫的事件,但滅絕率在大約500萬年內仍然很高。此後是一個更長的恢復期。總共花了近1200萬年的時間,直到物種的起源和滅絕之間恢復了平衡。
“即使我們今天停止了對世界生物群的影響,滅絕率也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考慮到目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比6600萬年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推進得更快,恢復期可能會更長,”諾伊鮑爾說。”儘管我們在地球上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我們保證我們的行為的影響將比我們的時間長幾百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