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發13篇SCI,本科生搞科研,到底靠不靠譜
青年節那天,人民日報刊登了100名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優秀代表。我們數了一下,其中有19位本科生都在頂會頂刊發表過論文。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工程、化學、生物和醫療專業。表現最突出的要數華南師範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的吳攸同學,在SCI期刊發表論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篇。
以及東北林業大學森林工程專業的高志勇同學,發表SCI等論文7篇,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9項。
除發表論文外,獲專利授權的就更多了。
現在本科生參與科研都這麼普遍了?
從知乎上“如何看待本科生科研”的話題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還是導師,大家對本科生科研更多都予以支持、鼓勵的態度。
網友建議本科生一定要抓住參加科研的機會,無論以後是否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但是在真正的科研過程中,事情就不這麼簡單了。
立項階段,申請資助就常被駁回,被認為本科生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樣的研究。
研究階段,學校的實驗室、物資等有限,也更多向碩博開放。
發表階段,以本科院校的名義投稿也更容易不經審查而被高知名度的期刊直接拒收。
這不禁讓人有些一頭霧水了,所以國內本科生科研,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
國內情況
以清華大學為例,開設已經14年的“星火班”就是面向大二本科生招募的。
其每年將開展持續半年的選拔,經過三輪篩選,才確定最終名單。
進入星火班的同學可以海外研修、自主學術立項、寒暑假產業調研等等,十四年來,共計培養704名學員。
北京大學同樣鼓勵大二以上學生積極開展科研立項,並且要求課題投入時間在600小時以上,
還會對項目進行中期審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對科研立項所產生的論文,以一作在正式期刊或國際會議上發表的同學,予以獎學金鼓勵。
顯而易見,國內頂尖大學無論是在政策還是設施上,都對本科生科研予以非常大的支持;並且對立項項目的要求也很高,這就使得同學們可以在實驗室學有所得。
此前,清華大學電子系2017級本科生劉泓在Google Scholar的累計引用已有86次,以一作身份發表的論文達到5篇。這5篇論文中有3篇是頂會,CVPR 2019、ICML 2019和NeurIPS 2020,都被其盡數收入囊中。
再早一些時候,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2008級本科生劉嘉憶,大學三年級時獨立解決了英國數理邏輯學者西塔潘提出的一個猜想,發表在數理邏輯國際權威雜誌《符號邏輯雜誌》。
但是也有網友認為,在普通高校中,本科生做科研的情況並不盡如人意。
很多時候,別說發表學術論文了,不少同學表示自己只是實驗室的打工仔,能學到的東西並不多。
而且不同專業的科研情況也不盡相同。
網友@不如莫遇表示:對於工科文科專業,並沒有那麼在意SCI。
站在導師的角度,知乎@國際科學編輯表示,自己帶的本科生科研水平就很不錯。
本科生科研,很好,但是參與的本科生也得是那個好苗子。
本科生科研指南
所以,怎樣才能進階成為這個“好苗子”呢?
其實在Nature上就有教!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王世偉同學,對自己本科時參與科研的經歷給出大量建議,發表在Nature的Career欄目。
他總結道,首先要學會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閱讀大量文獻,訂閱期刊的郵件通訊,找到自己的興趣。
尋找問題,而不是課題,雖然你已選擇了專業方向,但不要局限自己的思路,現代科學是跨學科的。
選擇實驗室和課題組時,輔導和研究同樣重要。聯繫組裡的成員,了解你未來將處於的環境。如果加入一個小課題組,你將有更大的機會被主要研究人員直接指導,而在一個大課題組,你更有可能被博士後研究人員或研究生指導。
為自己設定具體目標,並讓你的導師知道。想一想你想從你的研究中得到什麼,以及你願意投入多少時間。
科研與課上做實驗不同,需要大量時間。如果實驗不成功或項目進展沒有你預期的那麼快,不要責怪自己。
尋找財務支持,除了所在的學校,基金會、公司或學術協會都有本科生研究計劃。詢問高年級學生或教授,在網上搜索,找到所有的機會。
最後,你的本科研究並不決定你在獲得學位後要做什麼。繼續閱讀並在你的舒適區之外選課。盡可能多地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