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拿諾獎沒幾年,這項技術又找到了新冠病毒的“命門”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今日在線發表一篇重要論文——來自歐洲的一支研究團隊找到了新冠病毒,乃至許多其它冠狀病毒的命門,有望以此為基礎開發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其它病毒一樣,新冠病毒自身沒有細胞結構,需要依賴被感染的細胞來複製自己。
其中關鍵的一步在於使用細胞裡的核醣體來合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質。在通常情況下,核醣體就像是一名兢兢業業的老工匠,按部就班地閱讀遺傳信息,依照指令合成蛋白質。但新冠病毒等一些病毒卻好像有著魔力,誘使核醣體在閱讀遺傳信息時犯錯,漏掉一兩個字母。生物學家們管這種現象叫做“移碼”(frameshift)。
對於健康細胞,“移碼”往往意味著蛋白合成出錯,對細胞有著很大的危害。因此健康細胞基本上不會出現“移碼”現象。有意思的是,新冠病毒反而需要依賴“移碼”才能合成所需的蛋白。這種現象雖然反常,但也給科學家們留下了把柄。如果能針對這一現像開發藥物,就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制,還不容易產生副作用。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三位開發冷凍電鏡技術的科學家(圖片來源: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7。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21。 Thu。 13 May 2021。 )
但問題在於,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病毒是如何誘使“移碼”發生的。為了找到其中的關鍵,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們使用2017年斬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技術,首次捕捉到了病毒基因組和核醣體結合產生“移碼”的瞬間,這也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洞見。
通過冷凍電鏡建立的三維模型,研究人員觀察到了一些未曾設想的現象。在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核醣體的結構原本是非常靈動的。但病毒RNA卻會形成一個“打結”一般的結構,卡住入口,產生張力,從而促使“移碼”現象的發生。
為了驗證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們又做了後續的生化實驗。利用計算機建模等方法,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些預測可以結合病毒RNA“打結”處,抑制“移碼”的化合物,並測試它們是否可以真的抑制病毒複製。在來源於猴子的細胞系中,研究人員們確認一種叫做merafloxacin的分子的確可以抑制病毒發生“移碼”,且抑制能力與濃度相關。此外,這種化合物能將新冠病毒的滴度減少3-4個數量級,且沒有顯示出任何細胞毒性。
研究人員們指出,儘管目前這種分子的活性還沒有達到藥物的標準,但不失為後續大規模藥物篩選的一個出發點。考慮到幾乎所有的冠狀病毒都依賴這種保守的“移碼”機制,一旦成功開發出藥物,不僅有助於控制新冠疫情,還能用於治療未來其它冠狀病毒造成的疾病。顯然,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