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CEO趙海軍:“缺芯”將持續到年底,設備供應取得很大進展
在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中芯國際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在全球半導體供不應求的緊張局勢下,中芯國際的發展更牽動著產業鏈上下游的心。在5月14日一季度業績會上,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介紹了半導體設備供應的最新進展,以及產能緊張程度。
原標題:中芯國際CEO稱“缺芯”將持續到年底,設備供應取得很大進展
5月13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一季度業績,營收11.03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2.0%;淨利潤1.5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6%。
中芯國際方面表示,上半年公司業績預計超出原先預期。成熟製程到今年年底產能將持續滿載,新增產能主要在下半年形成;先進製程一季度營收經過波谷後環比成長,NTO(new tape out)穩步導入。
設備供應取得很大進展
“我們按照合規的程序,按照國際的要求來走這些流程,我們的供應商做了非常大的努力。這件事還有不確定性,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進展。與上季度業績交流會相比,我們今天看到的東西要正面的多,也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還不能把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拿掉。”趙海軍披露了中芯國際被禁後的最新進展。
趙海軍提到,中芯國際一直和相關的政府和部門、律所、第三方溝通。他表示,目前在溝通中,因此細節不便披露,不過已經和供應商以及國外政府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一方面,我們走我們的流程,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另外一方面,保持交流,增加理解,按照合規的渠道去做這些事情。”
3月2日晚間,對於獲得美國設備商供應許可一事,中芯國際回應稱,雖然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但有信心保證公司短期內生產經營不受重大不利影響。
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依然充滿挑戰。趙海軍錶示,一方面,市場需求飽滿,現有產能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各個產品細分市場都有缺貨,從電源管理、射頻電路、驅動芯片到CPU、特殊存儲、攝像頭芯片等;另一方面,實體清單對公司的供應鏈管控、生產連續性和進一步的產能建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給運營規劃和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產能供不應求將持續到年底
受益於消費電子、信息通訊等行業需求強勁,芯片用量上漲,晶圓代工行業產能整體緊張,成熟製程需求旺盛。
趙海軍預計,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將持續到年底,其中40nm、0.15/0.18μm產能尤為吃緊。根據中芯國際一季度財報顯示,0.15/0.18μm和55/65nm是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分別佔總營收的30.3%和32.8%。
隨著國內面板產業鏈的發展,高壓驅動芯片異軍突起,需求進入快速上升軌道,也拉動中芯國際在0.15μm、55nm和40nm等工藝節點營收。
就在前一天,在被問到今年下半年的市場行情時,華虹半導體總裁兼執行董事唐均君在業績會上也表示,從華虹和客戶的接觸看,今年下半年的市場需求仍然非常強勁。
在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如何分配產能廣受關注。趙海軍提到,產能分配原則是優先滿足長期與中芯國際合作和共同發展的客戶,其次考慮高毛率的產品,同時保持與其他客戶的密切溝通,保證最重要的需求。
產能建設方面,該公司計劃今年成熟12英寸產線擴產1萬片/月,成熟8英寸產線擴產不少於4.5萬片/月。趙海軍稱,新增產能將逐季陸續達成,但主要還是在下半年形成。
後續的新廠計劃方面,中芯國際聯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和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於去年12月成立中芯京城,一期項目計劃於2024年完工,建成後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
今年3月,中芯國際公告稱,將和深圳政府(通過深圳重投集團)擬以建議出資的方式,經由中芯深圳進行項目發展和營運,重點生產28納米及以上的集成電路並提供技術服務,旨在實現最終每月約4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預期將於2022年開始生產。趙海軍稱,考慮到實體清單的一些影響,生產設備在達產上可能會有一些延遲。
先進工藝方面,中芯國際第一代FinFET工藝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產品良率達到業界標準,多個衍生平台開發按計劃進行,NTO(new tape out)穩步導入,正在實現產品的多樣化目標;第二代FinFET工藝進入風險量產。不過,實體清單管制給先進製程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