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獲mRNA疫苗生產許可收益可觀關鍵原料誰來供應?
復星醫藥發佈公告稱,擬與德國疫苗廠商拜恩泰科(BioNTech)成立合資公司生產mRNA新冠疫苗,年產能有望達到10億劑。此舉標誌著中國將首次實現國外引進新冠疫苗的本土化生產。5月10日,復星醫藥在A股股價開盤即漲停,價格突破60元。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4月中旬,拜恩泰科公司CEO吳莎忻(Ugur Sahin)博士曾短暫到訪中國,他在上個月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拜恩泰科公司的mRNA新冠疫苗進入中國市場表示樂觀。吳沙忻預計,拜恩泰科的疫苗最晚將於今年7月在中國獲得上市批准,並可能在當月開始進行疫苗分發。
生產技術許可並非專利豁免
去年10月,吳沙忻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曾說道,第一階段將考慮向中國出口新冠疫苗,第二階段將會藉助中國合作夥伴的能力,在中國本土生產疫苗。
擴大中國本土生產,也是為了滿足全球對新冠疫苗不斷增長的需求。今年早些時候,吳沙忻曾警告,疫苗供應出現中斷在所難免。“這是因為目前具有生產能力的廠商只有少數幾家,造成的需求空缺只有我們自己來填補,因此短時間內我們可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迫切需求。”
生物醫藥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創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鑑於中國大規模人口以及未來定期接種加強疫苗的需求,在中國本土生產這種疫苗將是一種必需。因此復星和拜恩泰科成立合資公司生產疫苗的選擇是正確的。”
目前輝瑞和拜恩泰科的新冠疫苗已經在美國進入尋求FDA完全批准的程序。截至5月3日,輝瑞已經向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發送了約4.3億劑新冠疫苗。該公司計劃到今年7月底,向美國交付3億劑新冠疫苗。此外,輝瑞還正在與多個國家進行疫苗供應談判。
業內預計,復星獲得拜恩泰科疫苗在中國的生產權之後,將大幅提升該公司業績。輝瑞和拜恩泰科的疫苗售價為每劑19.5美元,根據輝瑞公司最新公佈的財報預測,預計今年將銷售16億劑新冠疫苗,銷售額增長70%至260億美元;明年預計將生產30億劑新冠疫苗。
根據復星醫藥的公告,拜恩泰科已同意與復星共同向合資企業許可相關的疫苗生產技術和專有技術,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將獲得更多mRNA的生產製造能力。但公告沒有透露這些專業技術具體是哪些。
業內人士強調,雙方協議中的技術轉讓與近期熱議的專利豁免不是一個概念。隆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雙方的合作仍然僅是一種技術上的授權協議,拜恩泰科是技術專利的擁有者,但毫無疑問,復星會從中受益很多,尤其是可以掌握mRNA生產技術的專業知識。”
吳沙忻在近日談到有關新冠疫苗專利豁免的建議時表示,專利豁免並不是增加新冠疫苗產能的正確方法,他主張頒發生產許可證。“我們正在考慮向有資格的生產商頒發特殊許可證的方式。”他在接受媒體公開採訪時表示。
mRNA原料匱乏恐限制供應
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mRNA疫苗的生產流程尤其複雜,需要專業的技術能力;不僅如此,目前限制全球疫苗供應的最大瓶頸是原料的匱乏。
輝瑞公司CEO阿爾伯特•布爾拉(Albert Bourla)上週五警告,全球針對疫苗高度專業化的生產原料的爭奪已經非常激烈。他透露:“輝瑞的疫苗需要280種不同的原材料和成分,來自全球19個國家。”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近期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mRNA遞送系統的關鍵物質脂質納米顆粒(LNP)十分缺乏,而且關鍵的核心技術大部分專利都掌握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少數企業,資本應該特別關注這一領域,它擁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位疫苗企業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mRNA分子需要包裹在脂質納米顆粒製成的油膜中,這種技術目前只有相當少數的公司才能提供。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家具備mRNA生產能力的企業均宣稱自己研發了脂質納米顆粒技術,並能規模化地生產這種成分。
第一財經記者還了解到,目前mRNA疫苗的主要供應商大多數都位於海外,包括最大的供應商美國賽默飛公司和德國默克公司等,因此原材料需要強勁的供應鏈作為保障支持。
為研發生產基於LNP等配方技術的複雜注射藥物產品提供支持的德國醫藥合同定制研發生產服務商贏創(Evonik)早些時候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今年下半年,該公司位於德國哈瑙和杜森海姆的工廠就將投入脂質納米顆粒的商業化生產,並將進一步深化與拜恩泰科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德國默克公司也表示,將於今年年末前實現脂質納米顆粒的交付。然而這些產能是否會分配給中國生產的疫苗,目前仍不清楚。
丹納赫旗下生物製藥研究和生產廠商Cytiva全球商務副總裁、亞太區總經理Francis Van Parys上個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藥品供應鏈產生的影響巨大,其中大量的需求來自疫苗,這需要原料供應商在未來兩三年不斷擴大生產投資。”
Van Parys告訴第一財經記者,mRNA等新興生物技術的興起,也打破了原有的藥品供應鏈平衡,未來將會有更多產能轉向新技術藥物的生產製造。他呼籲政府和產業鏈的企業多方面加強合作,擴大藥品的產能,而不是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