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億年前的貝桑龍:一條26英尺長的昔日海洋霸主
在意大利、瑞士和德國的博物館收藏工作的古生物學家們又發現了五件2.4億年前的魚龍化石,命名為Besanosaurus leptorhynchus,以前這種早已滅絕的物種只能從一副單一化石中得知。中三疊紀的魚龍很罕見,而且大多體型較小。
意大利、瑞士、荷蘭和波蘭的古生物學家在同行評議雜誌PeerJ–《生命與環境科學雜誌》上描述的新的貝桑龍標本,提供了關於這種類似魚的古代爬行動物的解剖學的新信息,揭示了它的飲食和異常大的成年體型:高達8米,在這個地質時代的所有海洋捕食者中是一個真正的霸主。事實上,貝沙龍是最早的大型海洋雙足動物,例如蜥蜴、蛇、鱷魚和它們已滅絕的表親都屬於這個組別,它們都擁有狹長的鼻子。
貝桑龍(Besanosaurus leptorhynchus)類型標本的頭骨具有極度長的特徵(即細長的鼻子),並配備了微小的尖牙,非常適合於捕捉小魚和已滅絕的魷魚的表親
Besanosaurus leptorhynchus最初是三十年前在Besano(意大利)附近,由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領導的系統挖掘過程中發現的。PeerJ的文章重新詳細研究了它的頭骨,並將另外新發現的五個化石歸入該物種:包括兩個以前未描述的化石標本以及兩個以前被稱為不同物種(Mikadocephalus gracilirostris)的化石,由於與Besanosaurus缺乏明顯的解剖學差異,證明這種分類是無效的。
這六個標本主要在尺寸上有差異,可能代表不同的生長階段。根據這一重新分析,貝桑龍是一組被稱為鯊龍類的魚龍中最古老和最基礎的代表。
保存在米蘭、蘇黎世和圖賓根博物館的所有標本都是在上個世紀從聖喬治山地區(意大利/瑞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瀝青黑頁岩中採集的,這些黑頁岩在大約2.4億年前沉積在一個特殊的海洋盆地的缺氧底部。該地區因其豐富的動物化石而聞名於世,除了魚龍,還包括許多其他海洋和半水生爬行動物、各種魚類和硬殼無脊椎動物。
“極長而纖細的喙表明,貝桑龍主要以小型和難以捕捉的獵物為食,正因為如此,它在食物鏈中的進食量低於頂層捕食者:這是三疊紀這個時代之前從未報導過的大型兩棲爬行動物的新型生態特化。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米蘭大學地球科學系的Gabriele Bin DELL ini說:”這可能引發了身體尺寸的增加,降低了在特提斯海這一地區共存的各種魚龍之間的競爭。
儘管貝桑龍的外形像魚,但它們仍舊是爬行動物。它們通過將其陸上生活的祖先的肢體大量修改為槳狀,完美地適應了海洋生活。背鰭和新月形的尾巴也在後來更高級的形式中發展起來。
所有的貝桑龍標本都被深層的時間和岩石壓力極度壓縮,因此研究人員用先進的醫學CT掃描、攝影測量技術以及與其他魚龍的比較來揭示它們隱藏的解剖結構,並以三維方式逐骨重建其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