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演示通過刻印凹槽來控制麵食在水煮時的形狀變化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形變物質實驗室(Morphing Matter Lab),剛剛在《科學進展》期刊上分享了他們正在開發的新穎麵食。儘管初始形狀很是扁平,但在經過水煮之後,這種麵食反而能夠變成大家更加熟悉的形狀。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團隊需要將細小的凹槽打入扁平的麵團(僅由粗麵粉和水製成),從而讓味道接近於傳統麵食。
麵團可在水煮後扭曲變成管狀、螺旋和波浪(來自:CMU)
對於食品設計行業來說,這項技術有著相當有趣的意義。此外通過扁平的初始形狀,此類麵食也能夠減少包裝尺寸、節省存儲和運輸空間,以及減少烹飪所需的時間、精力和能量。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人機交互研究所的形變物質實驗室主任Lining Yao 表示,他們開發的這種物質形變技術,致力於推動扁平化的麵食包裝,以帶來類似的可持續發展優勢。
在2021年5月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研究人員在這篇題為《Morphing Pasta and Beyond》文章中詳細講述了他們的技術理念。
作者中包括了來自卡內基梅隆(CMU)、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以及浙江大學(ZJU)的17 名研究人員,專業涵蓋了材料科學、機械工程、計算機製造、以及設計等領域。
Pasta That Morphs Into Shape When Cooked(via)
儘管壓在平坦的意大利麵食上的凹槽會增加水煮意大利面所需的時間,但通過仔細規劃凹槽的位置和放置方式,研究人員仍可較為精細地控制煮熟後的意麵的形狀。
雪城大學助理教授張騰Teng Zhang 表示:“刻有凹槽一側的膨脹,會較光滑一側更小一些,最終引導麵食變成期待中的形狀”。
研究配圖- 1:麵食和有機彈性體(PDMS)的變形機理和製造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麵食,這種凹槽還可用於任何可溶膨脹材料的變形控制。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團隊已證明他們能夠使用相同的凹槽技術讓矽片變形。
卡內基梅隆大學形變物質實驗室前研究員Wang Wen 表示:“最終我們有望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軟體機器人和生物醫學設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