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馬來西亞航空MH370客機在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路途中,帶著239人失踪至今。近日,由世界領先的MH370研究人員之一發表的新報告顯示,這架波音777客機的機長,在墜入南印度洋前實施了多次轉彎以躲避偵察。據悉,航空航天工程師Richard Godfrey在題為《用於搜索MH370客機的全球檢測與追踪》一文中,介紹了一種被稱作WSPR的革命性新技術。
資料圖
作為一種數字無線電通信協議,WSPR 是“微弱信號傳播”的簡稱。其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匹林斯頓大學傑出物理學教授Joe Taylor 開發,並於2008 年發表。
我們可將WSPR 視作無線電形式的絆索,類似於保護銀行保鮮庫的不可見激光束。只要任意一點發生中斷,都會觸發系統的警報。
Richard Godfrey 指出,如下圖所示,WSPR 就像一堆絆索或激光束,但其在整個地平線範圍內、也可在面向地球的另一端時發揮作用。
在上月於Airlineratings.com上發表的第一篇主題論文中,Richard Godfrey論證了這項新技術可如何結合MH370的衛星數據(及其在澳大利亞珀斯以西的位置),通過漂移建模而得出與碎片回收地相一致的結果。
現在,這份新論文更加詳細地研究了MH370 機長在印度尼西亞的奇怪舉動—— 轉了個彎,然後才回到南印度洋的航線。
飛行員似乎已經熟悉了Sabang 和Lhokseumawe 雷達的工作時間,因而選在了國際局勢並不緊張明顯的周末夜間,且雷達系統並未啟動和運行。
此外為了避免被雷達探測到,儘管飛行員頻繁變換了航向,但還是明確地知曉自己要去往哪個方位,參考航跡揭示其不斷變向安達曼群島、南非、爪哇、東2°S 至92° E(雅加達/ 科倫坡/ 墨爾本的飛行情報交匯區)、以及科科斯群島等方向。
在超出其它飛行的飛行範圍之後,飛行員又在UTC 20:30(AWST 凌晨4:30)改變了航向並朝南飛行。基於此,Richard Godfrey 認為機長精心策劃了這一飛行路線。
Richard Godfrey 表示:“通常情況下,執飛MH370 的機組是會避免從UTC 時間18:00(AWST 時間凌晨2 點)起使用正式飛行路線,而是採用馬六甲海峽- 蘇門答臘周邊- 南印度洋上空的非正式航線。這一航線貼著蘇門答臘海岸,並且靠近班達亞齊機場”。
上圖剔除了“絆網”
據悉,世界上有5000 多個WSPR 廣播台。但MH370 消失那晚,只有518 條獨特的傳輸路徑橫穿了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以及印度洋周圍的關注區域。
即便如此,Richard Godfrey 認為還是可以藉助兩個獨立的來源(每隔兩分鐘的WSPR 數據、以及每小時檢查一次的衛星數據),來檢測和追踪MH370 客機的動向。
為此,他開發了一套可“隨時隨地進行全球航班追踪與檢測”的獨特軟件系統(簡稱GDTAAA)。然後從指定開始日期起,每隔兩分鐘讀取WSPR 網絡的存檔數據(UTC 時間2014 年3 月7 日16:40 ~ 3 月8 日00:40)。
Richard Godfrey 解釋稱:“參考多條跳線位置指示器和單條跳線進度指示器,便可隨時隨地地對全球任何航空器開展全局檢測和追踪”。
位置指示器基於一個點上的多條絆線交叉,進度指示器則基於假定的MH370 地速和預測軌跡所處位置的單一絆網。結果他發現,MH370 的飛行路線充滿了複雜的轉彎和速度變化。
“飛行路線似乎經過了精心策劃,在避開商業飛行路線的同時,飛行員似乎並不那麼在意燃料的使用,而更在意留下錯誤的踪跡”。
假使客機遵循速度計劃,比如遠程巡航(LRC)或最大巡航(MRC)模式,MH370 的速度也超出了預期的變化水平。
但計劃執行的細膩程度,暗示了機長的心態很是堅定,希望將這套複雜的路線安排正確地執行到最後。然後所有針對飛行結束階段的分析,都表明MH370 是螺旋式潛入海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