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末日到來,最少需要多少人才能使人類延續下去?
從全面核戰爭到巨型小行星撞擊,有許多災難可能導致人類突然滅絕。但假設有些人從末日浩劫中倖存了下來,究竟需要多少人,才能使我們的種族延續下去呢?簡單來說,要看情況。不同的災難形式會為倖存下來的人類創造不同的生存條件。
例如,核戰爭會引發“核冬天”,因此倖存者們要面對嚴寒和全球大饑荒,更別提核輻射了。但如果拋開這些條件不談,只關注數量本身,那麼與今天的78億人相比,使人類延續下去所需的最小人數可能其實很少。
“如果有幾百人倖存下來,人類也許還能存活好幾個世紀;而如果有許多個這般規模的群體,人類或許還能延續上千年。”美國波特蘭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卡梅倫•史密斯指出。
史密斯預測,假如全球文明即將崩潰,大城市將是最為脆弱的,因為大城市幾乎所有食物都來自外界,並且高度依賴電力。倖存下來的人只能四散奔逃、尋找資源。
據史密斯介紹,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於最後一次冰河時代結束後,距今約12000年),人類剛開始發展農業時,全球分佈著許多小型村落,人口數量從幾百到一千不等。“這些人群都比較獨立,但我猜測他們也會與其它村落通婚。而在末日之後,我認為同樣的情形會再度出現。”
史密斯指出,假如一個倖存下來的種族只有幾百人,就需要設法維持合理的生育體系。對於小規模種群而言,近親通婚將是一項重大挑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便是近親通婚後果的絕佳說明。哈布斯堡王朝在16至17世紀期間統治西班牙,經常在家族內部進行近親通婚,結果最後生出了無法生育、面部畸形的查爾斯二世,整個王朝也隨之覆滅。
假如從末日中倖存下來的人類可選的繁殖對像有限,類似的情形也可能會發生在他們身上,除非他們的遺傳多樣性足夠豐富。要想進行異血緣交配,必須有足夠多的育齡異性,即有效種群大小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行。
假如人類能預見到末日的到來,也許可以先從人口方面做好準備。全球災難風險研究所的共同創立人及常務董事塞斯•鮑姆對全球性災難的風險程度展開了考察。他更傾向於對潛在災難進行預防。以核戰為例,這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之間必須保持良好的關係。但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提前修建一些避難所,從而在末日浩劫發生時保護人類的安全。
“假如災難即將發生,我們肯定希望有一些這樣的避難所,這樣至少一部分人類能夠倖存下去,一部分人類文明也能得以延續。”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避難所,都必須能夠將倖存人群與外界危害隔離開來。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間,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島國便是很好的大型避難所,可以有效將病毒阻攔在外。
鮑姆指出,我們需要在地球上某處修建一座專門的避難所,類似於挪威斯瓦爾巴德的全球種子庫,將全球的種子“備份”安全地儲存在一座大山之中。“這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在地球之外為人類尋找一處容身之地。”
在太空中生存
假設一些人類在末日來臨時設法逃到了另外一顆天體或行星上,最少要有多少人才能在太空中生存下去呢?
根據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里克•馬林在2018年發表在《英國星際學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若想前往距太陽最近的類地行星比鄰星b,利用現有技術能達到的速度,需要飛行6300年,最初只要98個人就夠了。
當然,這98人並不是隨機選出的,而必須由49對毫無親緣關係的育齡異性組成。這群人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一直保持遺傳多樣性和身體健康,因此他們的生育必須受到監控和限制。而馬林和同事們發表的後續研究顯示,假如最開始的人數增加到500人,就會更保險一些,因為他們可以與更多人配對,保持遺傳多樣性的機率也更高。
史密斯建議,若想讓人類在太空中存活下去,最好不要只保證“最低人數”。“就好像你坐飛機時,肯定不希望飛機加的油剛好只夠飛到目的地。你還要留出一些多餘量,防止發生什麼意外。”(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