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希望利用免費的衛星數據來繪製高精度淺水海域地圖
島嶼與大陸架沿線的淺水區域,對於人類活動和海洋生物種群的健康維繫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在相關區域不斷發展的同時,繪圖的難度和時間的密集性都是個挑戰。多年來,遙感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慶幸的是,由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一項新研究,就在探索如何利用免費的衛星數據和雲計算來完成這項工作。
幾個世紀以來,海洋測量師一直依靠船載工具(測深繩和聲吶)來判斷海底的深度和形狀。不過1970 年代的美國陸地(Landsat)衛星、以及歐洲近年發射的哨兵(Sentinel)衛星,其中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可用數據。
好消息是,科學家們正努力推動從傳統測深法、向基於衛星圖像深度信息的方案轉型。據悉,不同波長的光可穿透水的深度不同。與波長較短的近紅外/ 短波紅外相比,較短波長的藍綠色穿透性更強。
當水體清澈且海底明亮時,科學家便可通過測量衛星觀測到的數據、結合對應光線的穿透反射率和距離,對淺海區域的海水深度進行建模估算。
以NASA 的冰、雲、陸地高程2 號衛星(ICESat-2)上配備的高級地形激光測高儀系統(ATLAS)為例,這套激光雷達方案能夠對光子進行計數。
在向地球上的冰面、土地和水體表面發射了激光脈沖之後,便可通過測量光子回彈的時間來測出高度。
2019 年的時候,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Lori Magruder、以及俄勒岡州立大學的Chris Parrish,就曾嘗試將ICESat-2 測量到的數據與船載聲吶數據相結合,以證明此舉可如何填補空白和提升沿海潛水區域的地圖精度。
Bathymetry The Shape of the Seafloor Around Bermuda(via)
近日,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Nathan Thomas、Lola Fatoyinbo、以及來自其它三個國家的同事,借助另一套方法將ICESat-2 的測量數據與哥白尼前哨2 號衛星的圖像相結合,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測深結果。
在分享的實例中,研究團隊比較了佛羅里達州比斯坎灣、克里特島干尼亞灣、以及百慕大島周圍26 米(85 英尺)深的淺灘。
通過將ICESat-2 / Sentinel-2 衛星的新數據與63 年來的傳統地形調查、多波束聲吶和航海測深儀等綜合資料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對比得出更精細的結果。
此前克里特島的數據精度只有115 米,佛羅里達和百慕大區域也只有30 / 90 米,但新數據已經大幅提升到了10 米。
題圖中展示的圖像和動畫,是由東卡羅萊納大學的研究合著者David Lagomasino,根據合併的衛星數據構建而成的。
可視化效果基於2020 年的觀察結果,其中展示了百慕大周圍海底的形狀。藍色越亮,海底深度越淺。而黃色、綠色和橙色條紋,則表示ICESat-2 的一些交錯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工作的關鍵部分,還利用了開源數據、雲計算、以及諸如穀歌地圖引擎(GEE)之類的工具。對於資金和設備都受限的島國與沿海地區來說,開源的衛星測深圖數據顯然更加實用。
畢竟可靠的海圖,對於船舶航行、沿海基礎設施的開發與保護、水產養殖、以及近岸生態環境的監測都非常重要。此外即便在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地區,衛星地圖也能夠更快、更低成本地刷新海底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