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自行車將停運把“最後一公里”交給市場
北京公共自行車“退場”,其實也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的體現。北京公共自行車即將成為歷史。根據北京各區公共自行車運營中心發布的公告,6月1日起,北京城六區公共自行車將全部停止運營。有媒體注意到,近幾個月來,北京多個城區的公共自行車已陸續停運。
北京的公共自行車存在已有十年時間,相當程度地滿足了市民的出行需要,一度也是北京街頭的一道風景。
但在今天,市民其實已經不那麼需要公共自行車了: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共享單車已經隨處可見;加之公交、地鐵等交通網絡日趨完善,接駁工具日益豐富,人們的出行需求被極大地分流了。
考慮到公共自行車需要定點取車還車,有時還會出現取車時找不到車、還車時停車樁停滿了的情況,這難免跟人們被共享單車培育的“隨用隨停”的習慣不合。況且,公共自行車自身也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發展面臨不可持續”的困境。
當然,雖然以現在的視角去看,公共自行車的存續面臨諸多困境,但我們依然該記住這個“探路者”。共享單車尚未出現時,公共自行車作為一種“嚐鮮”的公共服務,率先打開了市場,把廣闊的市場需求給映照了出來。
在此基礎之上,後來者才由此看到了市場狀態和改進路徑,並將共享單車打造成暢通“最後一公里”的重要工具。從這個角度看,公共自行車的“歷史地位”應該被肯定。如今公共自行車“退場”,完成“探路”的使命後交棒給市場化的共享單車。這說明,一些公共需求完全可以交由效率更高的市場去解決,讓市場代替行政,更好地服務“最後一公里”。
行政力量對市場的開拓與讓出,一進一退,其實也是“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的一種體現。
這並不是說共享單車相比公共自行車就盡善盡美。近些年,共享單車也出現過各種問題。公共自行車雖然使用不便,但至少公益性強,對城市空間的干擾,也遠低於共享單車。
這種局面,恰恰體現了某種公共服務和市場資源相互兼容的難題。市場力量向公共服務大幅度湧入,事實上也可能造成一種“公地悲劇”,共享單車企業出於牟利的動機,如果缺乏行政力量統籌,反而可能製造了另一種社會負擔。
所以,公共自行車停運,並不意味著行政力量徹底退出這一領域。相反,有關部門應當從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轉變為間接管理者,以應對市場格局變化後的新問題。
北京公共自行車,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但行政調節和市場資源的相互配合,應當始終“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