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想看汽車爆炸,10歲男孩放火燒4輛車:自稱看電視裡覺得很刺激
廣東陽江。石灣村舊寨2輛小汽車著火,附近還有一車尾部有輕微燒過痕跡。警方調查發現,幾起火災均是居住在附近的一個10歲男孩放火所致。該男孩還承認,在4月11日,曾點燃了一輛白色雪佛蘭小汽車。男孩稱:看電視上的爆炸覺得很刺激,於是點火燒車,想看車爆炸飛起來。
根據《刑法》規定,不滿16周歲的人犯放火罪不予刑事處罰,責令其家長加以管教。火災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失的,其家長或監護人應該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熊孩子”問題背後是教養缺失
好奇心強、淘氣頑皮、求知慾和探索欲強烈,對於正值熱切與世界聯通的孩子來說,這並不稀奇,也絕不是什麼毛病。但如果這種好奇沒有規則,這種頑皮不守規矩,這種探索是以破壞秩序為代價的,那熊孩子也就出現了。在網絡空間,“熊孩子”從一個褒義詞至少是中性詞被進一步標籤為貶義詞,與其“鬥智斗勇”之後的挫敗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打不得、罵不管用、講道理又根本聽不懂,而且憑著自身弱小又佔盡道德優勢,網友們的“苦大仇深”真不是空穴來風。
每個孩子天生並不熊,就算熊也不是一天養成的,但在熊孩子的背後或隱或現都會有幾個熊大人。網絡上對熊孩子的圍攻,其實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中熊大人對孩子教養不當的憤慨。北京“尼克狐”被推倒,網友評論一邊倒質問家長為何不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上海玻璃翅膀被損壞,輿論集中譴責家長坐視不管只管拍照。所以,我們在談論熊孩子的時候,看似在討論教養問題,實則在追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怎麼了?
古有訓“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熊,作為其成長最為重要的家庭環境自然不可推卸責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在孩子正式步入社會之前,簡單的是非對錯,規矩原則,禮貌教養,多半是從家庭中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如果按照果殼網對熊孩子“下至3歲,上至高中”的年齡界定,他們有著怎樣的家庭結構呢?屬於“70後”“80後”的父母一輩,生活與工作的重壓之下,不得不犧牲一部分親子陪伴時間,在補償心理機制的作用下,結果就是有求必應、“你高興就好”。不僅正常的成長教育缺位,更糟糕的是,由於教養任務讓渡給老人,在“老養小”的隔代教育中,過分的溺愛直接將他們往熊孩子的路上又推了一把。他們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愛也需要智慧,包容也有邊界。
每次熊孩子出現,都會有家長站出來辯護,動輒就是“他還是個孩子”“為什麼要對一個孩子如此苛刻無愛”云云。但就是在這般辯解中,熊孩子解讀出、接收到的信息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慮任何後果,也不需要遵守規則等。因為,那些孩子長孩子短的言論的潛台詞是,你並不認為他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個體,不需要對自己行為負責。甚至,不少熊孩子的家長自身就是漠視規則者。
當然,除了家庭教育,對於大齡熊孩子來說,學校教育在他們的成長中又扮演了哪種角色,也是值得深思的。都戲謔他們比“廣場舞大媽”更具殺傷力,都斥責他們是“麻煩製造者”,但誰又是他們的製造者?熊孩子的每次出現,理應引起除了看笑話的圍觀之外,更為嚴肅和冷靜的思考。
(原標題:10歲男孩想看汽車爆炸放火燒4輛車:看電視上的爆炸覺得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