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補貼拉攏半導體巨頭,歐洲自主可控的芯片夢能實現嗎?
車用半導體嚴重短缺,讓歐洲的傳統優勢產業——汽車製造業遭到重擊,同時也凸顯出歐洲集成電路嚴重依賴進口的窘境。為實現自主可控的“芯片夢”,歐盟準備拿出“上百億歐元補貼”,邀請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芯片製造巨頭赴當地設廠,打造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
當地時間4月26日,歐盟主管工業和服務業的執行委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FAZ)採訪時透露,歐洲對10nm以下先進製程的芯片尤其感興趣,打算擴充設計和製造產能。他坦言,汽車工業深受“芯片荒”之苦,意味著歐洲有必要強化半導體產業鏈。
但不少業內人士對此並不認同。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和功率半導體廠商安世半導體的高管均指出,用巨額補貼在歐洲建立晶圓廠生產先進芯片毫無意義。“對於歐盟來說這筆投資太高了,並且上下游的產業鏈有太多空白,要使晶圓代工廠取得成功所需的整個供應鏈都在這裡有缺失。”
今天(4月27日),國內半導體諮詢機構“芯謀研究”企業定制項目一部研究總監王笑龍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半導體是一個講究效率的行業,歐洲和美國一樣,效率和成本優勢不如東亞的中日韓。現在歐洲高調拉攏台積電、三星,更多是出於政治原因的考量,未來全球多地重複建廠可能會導致芯片產能過剩。
報導截圖
“歐洲自己也想坐在駕駛座上”
布雷頓是歐洲半導體產能升級的牽頭人之一。
他指出,只要他能決定優惠條件,就歡迎亞洲和美國的廠商來設廠,“歐洲不天真,但也不想被孤立”。他強調,“歐盟有意與國際夥伴合作,但自己也想坐在駕駛座上(driving seat)”。
歐盟執委會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芯片廠商英特爾(Intel)、中國台灣的台積電(TSMC)和韓國三星(Samsung)都是歐盟招攬的對象,布雷頓除了計劃4月30日與英特爾和台積電的代表開會外,還將與三星的代表會談。不僅如此,布雷頓下週還準備會晤荷蘭知名汽車半導體廠商恩智浦(NXP)和荷蘭光刻機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的首席執行官,討論打造歐洲半導體產業鏈的可能性。
知情人士透露,為了與美國和亞洲的新晶圓廠規劃“一較長短”,歐盟打算拿出上百億歐元的補貼,吸引境外廠商設廠。而布雷頓計劃與英特爾談判的歐洲新廠,規模將比當地目前最大晶圓生產基地——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在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的工廠還要大好幾倍。
布雷頓作出上述表態之際,歐洲車企正深受缺芯之困。
據法新社4月25日報導,法國雷諾汽車(Renault)首席執行官梅奧(Luca de Meo)上週告訴股東,汽車半導體短缺可能使今年產量下滑至少10萬輛;在德國,由於大眾( Volkswagen)和奔馳(Mercedes-Benz)被迫暫停生產,數以千計的汽車產業工人面臨工時縮短或暫時失業的難題。此外,Stellantis集團在法國雷恩·拉賈納斯(Rennes-LaJanais)擁有2000名員工的汽車工廠也近乎停擺。
最近幾年,全球汽車製造商為節約成本紛紛減少芯片庫存,因此一旦供貨延遲,很快就會迫使工廠停工。起初,全球半導體的供應短缺,被認為是暫時性問題。但近期先是三星美國工廠遭遇暴風雪停電,隨後日本汽車半導體廠商瑞薩電子失火,中國台灣地區又陷入缺水窘境。在業內看來,芯片短缺問題持續一整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汽車製造業將大受打擊。
台媒報導截圖
“巨額補貼建廠毫無意義”
4月27日,半導體諮詢機構“芯謀研究”企業定制項目一部研究總監王笑龍告訴觀察者網,歐洲曾是半導體產業的聚集地之一,但在過去20年間,半導體生產不斷向外轉移,包括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在內的車用芯片研發公司將絕大部分生產都外包給台積電、三星等廠商,等到車企在2020年下半年想要加大訂單時,卻發現供應跟不上了,因為芯片製造商將產能分配至其他行業,例如智能手機等產品。
2019、2020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芯片銷售額圖片來源:彭博社
“這種情況必須迅速改變。”歐盟方面稱。
在芯片持續短缺的情況下,歐洲迫切希望減少對亞洲的依賴。在歐盟委員會的數字戰略中,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的芯片市場份額增加一倍達到20%,並製造出最先進的2nm芯片。
“你可以把它比作登月。”布雷頓直言。
“我們已經目睹了很多行業對芯片的依賴,比如汽車行業。我們真的需要做得更多。”近期,布雷頓為歐洲芯片的自主可控忙的不可開交。他直言,“就因為歐洲的計劃雄心勃勃,所以不可能實現嗎?你必須有一個願景。如果你找到了合適的合作夥伴,他們會提供幫助,那麼這就是可行的。”
布雷頓的觀點似乎已經擁有論據作為支撐。今年3月,英特爾新任的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已經表明在歐洲建廠的意圖,這是該公司最新戰略的一部分。在該計劃中,英特爾打算重新進入晶圓代工市場,並投資200億美元在歐美等地提高產能。
然而,據歐盟總部所在地佈魯塞爾的消息人士稱,布雷頓更希望拉攏台積電,因為台積電被普遍認為是無可爭議的行業領導者,對最先進的製造工藝有更好的掌握。但台積電對此拒絕置評。
英特爾晶圓廠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對於布雷頓的提議,也有大量的反對觀點。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法律顧問查爾斯·斯密特(Charles Smit)表示,他理解歐盟委員會的雄心,但歐洲不應該嘗試像台積電在台灣島內那樣做。
“他們非常擅長他們在那裡(中國台灣)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在這裡複製它,”他補充稱,“如果亞洲也依賴我們,那麼依賴亞洲也並不是壞事。在半導體行業裡,我們離不開彼此,因為一切都交織在一起”。
路透社援引的分析人士也警告稱,將主要工廠建在歐洲可能是一個戰略失誤,因為歐洲既不生產高端電子產品,也沒有現代芯片設計行業,缺乏一個可行的市場。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恩智浦等歐洲本土芯片製造商早在幾年前就放棄了保持領先地位的想法,現在專注於汽車等細分市場。
就連歐洲光刻機巨頭阿斯麥首席執行官溫彼得(Peter Wennink)也認為,對歐洲來說,用巨額補貼建立芯片代工廠去生產先進芯片毫無意義。據他介紹,一個3nm芯片工廠需要投資200億美元,而台積電將在未來三年內斥資逾1000億美元興建新的芯片工廠。“對於歐盟來說這筆投資太高了,並且上下游的產業鏈有太多空白,要使這樣的晶圓代工廠取得成功所需的整個供應鏈都在這裡有缺失。”
王笑龍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台積電去歐洲建廠的可能性不大,就連去美國建廠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半導體是一個講究效率的行業,歐洲和美國一樣,效率和成本不如東亞的中日韓。現在歐洲高調拉攏台積電、三星,更多是處於政治原因的考量,未來全球多地重複建廠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
4月21日,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台灣演講時指出,美國的晶圓製造條件與台灣比較,土地絕對是佔優勢,水、電也佔優勢。但是人才(工程師、技工、領班和作業員)、台灣派遣人員在美國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大規模製造業人員調動能力不行,企業單位成本較台灣顯著提高,僅僅有短期補貼還不夠。
雖然對歐洲建廠不置可否,但台積電已經在中國大陸展開擴產行動。4月22日,該公司召開臨時董事會,核准28.8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7.2億元)預算,將在南京廠擴充2萬片28nm的月產量。
4月25日,有行業人士提出觀點認為,台積電南京擴產,將精準打擊大陸本土芯片製造業,用大陸的水電、政策和便宜的人力,極大影響大陸芯片產業的發展,必須制止台積電擴產。
但觀察網專欄作者鐵流認為,上述觀點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而見風就是雨,頗有迫害妄想症之嫌。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看,台積電南京廠擴大產能,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是利大於弊的。
鐵流指出,台積電南京擴產並不存在所謂的“陰謀論”,只是當下全球芯片需求暴漲,大陸半導體廠商集體漲價的大背景下,投資建設28nm成熟工藝,試圖從的芯片缺貨潮中分得一杯羹,純粹是一個商業行為。
王笑龍也向觀察者網指出,在歐美紛紛拉攏台積電建廠之際,“中國大陸應該抵制台積電擴產”的觀點根本不值得一駁。因為中國大陸一直在對外保持開放,對於台積電這樣的高技術含量企業更應該歡迎而不是抵制,只要不給予所謂“超國民待遇”,對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還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