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和微創技術結合首次鑑定出新物種
開放獲取期刊《BMC生物學》雜誌日前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德國科學家團隊展示了用磁共振成像(MRI)、微CT和微創基因檢測相結合的方法,替代傳統解剖法,在鑑定出一個新的深海品種的同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形態特徵描述。這是第一次通過無創和微創技術的新穎結合,在不損壞樣本的情況下對大型動物樣本進行了描述。
有翅章魚或“小飛象”章魚被認為是一種稀有生物。目前為止,用來描述新頭足動物物種的方法通常需要進行解剖,以檢查動物的內部器官,但這會對樣本造成損壞甚至是部分破壞,因此無法用於單一樣本、瀕危、罕見或其他有價值的生物。
鑑於此,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結合了包括數字攝影、標準化測量、高場磁共振成像和微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微CT)在內的非侵入性方法,加上微創取樣進行DNA分析,對R/V Sonne(德國一艘深海研究船)第SO-249號白令海科學巡航中獲得的一個樣本進行了形態學和分子信息的收集,第一次在不損壞樣本的情況下對大型動物樣本進行了描述。
此次被鑑定的是煙灰蛸屬(即“小飛象”章魚)的一個全新品種,其被命名為“帝王煙灰蛸”,因為其發現地在皇帝海底山的北部,該海底山是位於西北太平洋的一處海底山脊,除了給出拉丁學名,研究人員建議這一新物種的英文俗名可以叫“皇帝小飛象”。
團隊不僅鑑別出了包括殼和鰓形狀、消化道形態,以及像神經系統、感知器官這樣更加微小結構的細節,還發現了一些目前在章魚物種中不被描述的形態特徵,如心臟系統的形狀。通過微CT這一比MRI更適合對幾丁質組織進行可視化的技術,他們還為頭足類的喙製作了第一個可互動3D模型。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獲得的MRI和微CT數據,以及數據庫公開的數據讓科學家們將分析進行到傳統侵入性技術無法做到的程度。這種方法未來可讓其他研究人員對難得一見的深海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得出科學結論。
解剖是認識某種動物體內形態特徵的重要方式,但對於罕見或稀有物種而言,解剖無疑會破壞珍貴的樣本,其損失不言而喻。近年來,無損檢測已開始應用於文物鑑定等多種領域,借鑒相關技術的應用,研發出一套專門針對珍稀動物樣本無損檢測的方法,的確大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