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體探測、月球科研站、重型火箭……航天領域重磅消息密集發布
小天體探測任務已進入工程研製階段、嫦娥六號將在月背開展採樣返回和探測、2030年前將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重型運載火箭正在研製中、太陽系邊際探測工程論證工作已經啟動……在2021年“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多項有關航天戰略願景與佈局、前沿與關鍵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信息發布。
小天體探測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將預留200公斤開放搭載
4月24日,在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作了題為《我國小天體探測任務的設想》的報告。
我國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包括小天體探測、火星採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同時太陽系邊際探測等未來任務已在論證之中。其中,小天體探測任務是行星探測重大工程的標誌性項目,也是我國航天強國建設征程的標誌性任務。
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實施路線圖
目前,我國小天體探測任務已經進入工程研製階段。我國小天體探測器方案的探測目標,是一顆地球共軌天體2016HO3以及小行星帶中的主帶彗星311P。
我國小天體探測器的系統組成包括主探測器和返回艙。其中,主探測器將完成近地小行星轉移、繞飛詳查、採樣轉樣、返回地球、返回艙分離、主帶彗星轉移及科學探測全週期的飛行任務;返回艙將採用彈道式再入方式,選用“球錐大底+單錐後體”氣動外形,通過“氣動外形+降落傘”完成減速並著陸於地球。
葉培建透露,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小行星探測就會選擇降落採樣。掌握了降落技術,就意味著將來如果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我國可以直接接近並干預。
與此同時,國家航天局對小行星探測任務始終抱有開放態度。搭載項目方面,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將預留200公斤運載能力用於向社會開放搭載。
2024年,開展月背採樣返回和探測
2030年,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據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介紹,嫦娥六號作為嫦娥五號的備份,擬瞄準2024年前後,著陸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開展採樣返回和探測。
此前,國家航天局已經對外發布了“嫦娥六號任務國際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經分析篩選,將法國氡氣探測儀、俄羅斯和中國聯合申請的月表水冰賦存研究裝置、瑞典的月表負離子探測儀和意大利的激光測距角反射器4個載荷列為初選項目。
我國將通過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開展月球相關資源勘查、科學研究和科研站技術驗證,促進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10米級直徑、月球軌道運載能力
不小於50噸的重型運載火箭
在“月球:探測與天文觀測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總體設計部室主任牟宇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太空活動將主要集中在地月空間,為滿足航班化天地往返運輸的需求,需要航天運輸系統具備重複使用的能力,滿足快速、經濟、大規模航班化進出空間的需求。
牟宇介紹,我國正在研製10米級直徑、月球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50噸的重型運載火箭,為後續建立月球基地、完成更大規模探月活動提供重要支撐。
牟宇介紹了我國載人登月方案:“當前,我國通過環月交會對接實現載人登月,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7噸即可,通過綜合方案分散火箭發射的壓力;隨著後續重載火箭的研製,能減少環月對接的次數、提昇運載效率。”
作為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有望成為科學進步和經濟增長的全新源泉。在未來幾十年裡,人類將越來越多地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同時,月球也將成為驗證載人深空探索系統和操作的最佳場所。
太陽系邊際探測工程論證工作啟動
利用月球平台進行空間觀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在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上作了題為《太陽系邊際探測關鍵科學問題》的報告,他透露,“中國已經啟動太陽系邊際探測工程論證工作。”
對太陽系邊際探測的科學背景、關鍵科學問題和探測科學目標做深入分析,旨在揭示日球層物理、太陽系演化、恆星際物理等重大科學問題。
按計劃,太陽系邊際探測工程將實現無人區探索、日球層全貌、大行星掠影、太陽系考古四大科學目標。
王赤認為,我國正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需要科學和技術的雙輪驅動,中國探月工程正在組織國際月球科研站的科學論證工作,把月球作為自然平台開展天文觀測,對地球進行大尺度空間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