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輻射病”遺傳嗎?長期研究結論揭曉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超過8噸的強輻射物質洩漏,約320萬人受到核輻射影響。據《科學》報導,如今35年過去了,這場核事故帶給人們的傷痛仍未消散。
核災難倖存者長期以來一直生活在揮之不去的恐懼中,擔心生殖細胞是否因受到輻射而發生了變異,從而導致其子女患上遺傳病。
4月22日,《科學》發表的兩篇研究論文中,烏克蘭國家核醫學研究中心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切爾諾貝利事故倖存者及其後代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沒有發現核輻射跨代影響的證據。
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爆炸後,對於許多暴露在放射性核素下的人們來說,影響是逐漸顯現的。
事故發生約5年後,從被摧毀的反應堆噴出的放射性碘引發了兒童和青少年的甲狀腺癌。
許多研究表明,核輻射暴露還會增加人們患白血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更讓人們擔憂的是核輻射對種系突變的影響。
一般而言,每個子代個體會攜帶50到100個來自雙親生殖細胞的新生突變(DNMs),目前唯一被證明會導致DNMs增加的風險因素是父親的年齡——父親年齡越大,精子中DNMs數量越多。
儘管這種突變不一定有害,但有研究指出,一些DNMs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其他的發育障礙相關。
此外,有動物研究發現輻射暴露會擾亂親本的生殖細胞。
例如,暴露於輻射中的小鼠比未受輻射的小鼠擁有更多的DNMs。
但是,關於輻射是否會對人類生殖細胞DNA造成持久損害,既往研究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大約8年前,烏克蘭國家核醫學研究中心免疫學家Dimitry Bazyka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家Stephen Chanock等人合作,在相關暴露於輻射的人及其子女中尋找DNMs。
研究人員對電離輻射劑量進行了可靠估計,並對1987年至2002年間出生的130名孩子及其父母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接受過較高程度的輻射,其中一些人甚至曾患上急性輻射綜合徵。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在最高程度的輻射下,子女的DNMs數量也並不比普通人群多。
沒有證據表明電離輻射對人類生殖細胞系DNA具有代際影響。
Chanock表示,也許小鼠的輻射暴露實驗指向了一種跨代效應,但實驗小鼠通常暴露在單一的強烈輻射中,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清理者/撤離者可能經歷的是數小時或數天的暴露,這種短時暴露可以使DNA修復機制在遺傳給後代前消除多餘的突變。
對此,英國萊斯特大學基因學家Yuri Dubrova表示認同。
“但我們還不知道生殖細胞能’記住’誘變損傷多長時間。”
對Bazyka和烏克蘭民眾來說,輻射缺乏跨代效應證據,為他們帶來了一線希望。“至少他們的孩子應該比他們更健康。”Bazyk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