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野化”:研究強調景觀在恢復生物多樣性中的重要性
據外媒報導,“再野化”是一種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在全球範圍內被越來越多地採用,以應對快速城市化和密集型農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近在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重新引進灰狼,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再野化”努力之一,它重新激活了因清除大型食肉動物而變得不穩定的生態系統。然而,根據阿姆斯特丹大學和荷蘭國家林業局的新研究,“再野化”景觀的成功嘗試不僅僅取決於重新引入一種植物或動物物種,它們還需要考慮到地理和地質因素。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生態學家Kenneth Rijsdijk說,正是景觀最終決定了“再野化”工作的結果,他將在2021年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大會上介紹該團隊的成果。
Rijsdijk說,“再野化”的關鍵挑戰之一是決定在哪裡進行“再野化”,特別是考慮到基礎設施和農業等競爭性的土地利用。“顯然,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在所有地方進行再野化。挑選出再野化更有可能成功的特定區域是有意義的,同時考慮到景觀特徵,如崎嶇和土壤養分,如何塑造生態系統。”
生態學家使用生物多樣性指標來衡量再野化的成功,例如植物或鳥類物種的豐度和多樣性的增加。但這些衡量標準沒有考慮景觀的作用:從地形和河流系統到土壤和地下地質。
這些方面統稱為地質多樣性,提供了地球上生命所需的所有物理支持。Rijsdijk說:“景觀在定義生態系統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決定植被在哪裡生長,食草動物在哪裡吃草,動物在哪裡尋求庇護,捕食者在哪裡捕獵。”
研究共同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生態學家Harry Seijmonsbergen說:”從保護的角度來看,景觀本身在野化項目的成功中被大大低估了,這很了不起。該團隊旨在建立一個更全面的指數來衡量和預測再野化的成功。
他們的方法的早期應用–在歐洲西北部,在先前被荷蘭國家林業局標記為可能的野化候選地–顯示出更多的景觀顯示出更大的保護潛力。
他們的指數借鑒了一個多世紀的地質和地理地圖數據,該團隊在歐洲西北部的12個地點繪製了這些數據–結合景觀特徵,如海拔、森林面積、開放度和安靜度,以計算景觀質量的指標。他們還利用衛星、航空和實地數據研究了地理多樣性如何影響再野化的時間。通過對他們的新指數與以前使用的生態指數進行調整,他們能夠獨立評估每個地點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之間的關係。
作為對景觀崎嶇的獨立測試,他們用以前從黃石公園收集的數據補充了他們的工作流程。該公園多山和多變的地形為動物提供了狩獵和庇護的利基環境。
這項新的研究可以幫助決策者選擇具有正確成功秘訣的未來野化地點。Rijsdijk說:”保護生物學家一直在問,他們如何才能確定具有正確特徵的再野化地點。”我們的研究是第一個開始建立所需的工具包,以衡量景觀質量並為這種選擇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