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氣象衛星家族今年將再添兩顆新成員
4月24日是中國第六個航天日,今年的主題是“揚帆起航逐夢九天”。從夸父逐日到嫦娥奔月,自古以來,逐夢九天、探索太空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事實上,除了對未知的好奇,航天,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和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風雲氣象衛星正是如此,它雖然遠在天邊,但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卻息息相關。
自1970年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從無到有。如今,兩代4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探測能力。
“風雲衛星是不折不扣的’大家族’,今年,家族將再添兩星,分別是風云四號B星和風云三號E星兩顆衛星。屆時,我國將共發射19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8顆在軌運行。”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總指揮張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這兩顆星分別是什麼樣呢?張鵬介紹,風云四號B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業務星,將與目前在軌的風云四號A星組網運行。風云四號B星的快速成像儀可面向短時臨近預報需求,提供小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分辨率晝夜連續快速監測;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可面向天氣預報預警,提供高精度多光譜監測服務;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可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三維大氣變化信息;空間環境儀器包可開展太陽和空間環境綜合探測。
風云三號E星是世界首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將填補我國第二代極軌衛星的觀測空白,晨昏軌道是ETC6時左右的衛星觀測軌道。
“發展晨昏軌道衛星,將完善和豐富我國現有的現代氣象業務觀測體系,使我國風雲極軌氣象衛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業務上形成同歐美衛星的等價互補之勢。”張鵬說。
太空中,風雲衛星分為靜止軌道星和極軌衛星兩類。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下午星組網觀測,靜止氣象衛星實現多星運行在軌備份的業務模式。衛星遙感應用服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錶示,50多年來,我國的氣象衛星實現了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的目標,已成為國際上同時擁有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和地區之一。
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已將風雲二號和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使我國風雲氣象衛星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
氣象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颱風、暴雨、強對流、大霧、沙塵……每一次災害天氣過程,都逃不出風雲衛星的“火眼金睛”。
“風雲衛星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最主要手段。精密的衛星觀測是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時效的關鍵。”楊軍說。
2020年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2019年颱風“利奇馬”、2018年大興安嶺森林撲火人工增雨……風雲衛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風云四號衛星投入運行後,我國對颱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監測識別時效從15分鐘縮短到5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9%,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平均誤差從95公里減小到71公里,優於美國、日本等。
楊軍坦言,風雲氣象衛星大幅度提高了我國天氣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監測預警能力。它們已廣泛應用於氣象、水利、農業、林業、環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領域特別是在服務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只國內,2018年6月5日,風雲二號系列收官星H星成功發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使其成為肩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使命的“一帶一路星”,開啟了風雲衛星國際服務的新紀元。
截至2021年3月,使用風雲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加至117個(包括8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30個國家和地區已建成風雲衛星數據直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