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華為、騰訊等雲巨頭進入貼面戰
公有云廠商又到成績單出爐時刻,Gartner和IDC接連公開了相關報告。兩份報告數據表明,無論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公有云格局多年來從未發生實質改變。全球市場、中國市場都始終維持著“一超多強”的市場格局。
4月21日,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2020年全球IT服務市場份額》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公有云IaaS市場保持高速增長,規模達643.9億美元。
“一超多強”的3A(AWS、Azure、Alibaba Cloud)格局持續穩定,AWS佔據超40%的份額。Azure、阿里雲始終處於前三。Google Cloud位於第四,仍是追趕者。
在Azure、阿里雲、Google Cloud擴張影響下,AWS份額正在持續收窄,已從2016年的53.7%下降至2020年的40.8%;微軟Azure從2016年的8.7%上升為2020年的19.7%。阿里雲從2016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9.5%。
Gartner報告同時指出,中國雲計算市場正在成為全球領頭羊。由於這份報告並非公開版本,中國市場統計情況並未有過多透露。
不過,另一家研究機構IDC 4月22日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第四季度)跟踪》報告顯示,阿里雲以40.6%佔據中國市場份額第一位,華為與騰訊並列第二,均為11%,中國電信和AWS位居其後,前五大服務商共同佔據77.4%的市場份額。
公有云市場強者恆強,馬太效應明顯。全球範圍內看,四大巨頭市佔率從2016年的68.8%逐步擴大到2020年的76.1%。
在中國市場,2017年前五強市佔率為75.3%,當時其中包括金山雲。2020年,金山雲已進入others,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佔據了前三強。
中小玩家遭淘汰,公有云成了巨頭遊戲。多位行業人士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都提到,公有云是數字化轉型大盤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其戰略位置正在逐漸下降。
從目前市場發展情況來看,市場佈局已基本完成,作為數字化市場的水電一般的基礎設施,公有云領域新進入者的空間已經不多。此外,佈局公有云的科技巨頭競爭核心已經從底層的IaaS上升到頂層服務和生態建設,好比是基於水電基礎能力之上的增值服務。
雲計算市場競爭進一步深化有兩個方向,一是混合雲、私有云以及其他解決方案,二是SaaS生態,為客戶提供更多輕量級的數字化產品及工具。這兩個方向實際上都是數字化轉型大賽道的不同領域。
01
交叉進入各自領域
公有云市場跑馬圈地、高速擴張的階段正在逐漸結束。
一位雲廠商資深技術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阿里雲目前公有云收入增速正在放緩。混合雲、集成業務等其他業務正在成為新增長驅動因素。
阿里雲2020年收入556億元,在國內各大雲廠商中位居首位。阿里雲經歷10年虧損後,2020年四季度開始盈利,利潤2400萬元。這一數據相比過去10年的虧損微不足道。但可視為阿里雲以虧損換規模擴張策略的重要拐點。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年阿里雲依舊保持著可控虧損狀態,虧損為6.32億元。但AWS、微軟雲智能業務保持著持續盈利狀態。AWS利潤目前已佔亞馬遜全年利潤的60%以上,微軟雲智能業務利潤佔微軟2020年全年利潤的32%。
阿里雲從三年前就重點佈局大型政府、企業客戶,這類客戶對基礎設施和應用的要求多樣化且複雜,要為這種量級的客戶服務,阿里雲必須在其擅長的公有云業務之外,聯合生態合作夥伴深度佈局混合雲、私有云。
目前國內公有云市場最大變量是華為雲。2020年華為雲與計算BG成立後,華為雲高速擴張,和騰訊雲共同成為國內第二大雲廠商。
華為2020年年報並未公佈華為雲營收狀況。一位華為人士曾告訴《財經》記者,華為企業BG過去作為華為雲的銷售出口,其收入被計算在企業BG內。
不過,中信證券最新一份報告估算騰訊雲2020年營收209億元,從目前各大雲廠商市場份額佔比情況看,華為雲年營收可能也已超過200億元。
華為雲的增長很大程度受益於華為企業BG的銷售能力、政企客戶轉化能力。但兩大BG的協同卻因組織發展歷史、政企客戶群重合,權責關係梳理不清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左右手互搏關係。(詳見《財經》4月11日報導,《雲獨立運作,華為在下什麼棋?》
目前外界對華為雲的疑慮是,是否能夠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如何與企業BG、消費者BG保持戰略協同。
今年3月,華為消費者業務云總裁張平安被任命為Cloud BU總裁;今年4月9日華為雲開始獨立運營,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成為華為雲CEO。
華為雲和企業BG、消費者BG之間正在形成新的協同關係。企業BG未來將為其提供政企頭部客戶,消費者BG則是為其提供互聯網中長尾客戶。
上述雲廠商資深人士認為,華為雲和余承東掌管的消費者BG會有戰略協同。華為手機有渠道和流量,可以吸引一部分互聯網客戶,尤其是遊戲廠商。
另一位華為雲人士印證了這一說法,他在近期告訴《財經》記者,華為雲今年的重點是“互聯網化”,希望能夠爭取到更多大型政企之外的數字化原生企業。
華為雲官網顯示,目前網易、虎牙,以及一批上海、成都中小遊戲企業(愷英、天上友嘉、龍淵等)都在使用華為雲,覆蓋了諸如《風雲島》、《戰意》等遊戲。此外,華為雲目前對教育市場極為重視,2020年疫情暴發後,教育行業互聯網滲透率走高。教育機構對CDN、流媒體資源需求大,是公有云市場少有的價值窪地。
相比於華為雲的高歌猛進,騰訊雲在2020年遭遇了短暫挑戰。騰訊2020年年報指出,受新用戶增長、疫情導致的訂單項目交付的延遲、部分一次性非經常項目損益等因素影響,雲服務收入收到了短暫影響。
光大證券在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則顯示,騰訊雲2020年三季度出現了同比收入增速下滑的情況。四季度騰訊雲收入大幅增長,同比增速超過60%。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一些雲廠商人士分析,四季度是雲廠商的簽單季、收款季,季節因素影響較大。此外,各公司財務規則不同,計收方式也不同,可能會存在單季收入大幅增長的情況。
不過,騰訊雲目前在強化SaaS生態的建設,並通過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以及騰訊會議等產品拉動客戶對騰訊雲的使用。
中信證券的判斷是,騰訊雲依托規模效應以及騰訊自身生態的加持,其長周期競爭優勢已逐步顯現,並預期騰訊雲2021年營收將達372億元。
2020年百度雲服務收入為92億元,其中包括百度公有云、混合雲以及解決方案等收入。相比其過往業績,這一數據頗為亮眼。百度CFO余正鈞在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曾透露一組數據,百度智能云同比增長達67%。
但相比國內云計算前三強,百度雲目前市場份額偏低,有邊緣化可能性。百度2020年年報中提到過雲業務的風險,“可能無法建立足夠市場份額”,“收入增長可能無法覆蓋基礎設施開發和研發投資”。
02
將成數字化基礎設施
雲廠商戰略重心轉移下降是多方因素造就的。
公有云作為資源不可或缺,但由於受國家政策、激烈競爭以及中國市場特殊性的影響,這並非單純的“生意”,更不是一門好生意。
公有云IaaS市場本身的增長空間正在收窄。IDC近兩年來的數據顯示,2018年開始,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速就在持續下滑。
一位雲廠商資深人士表示,要上雲的互聯網客戶都已基本上雲。公有云留下的價值窪地並不多。教育市場算是一個窪地,但目前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都在緊盯這一市場,競爭激烈。
一位雲計算從業者此前也曾告訴《財經》記者,但在國內,大型政企客戶考慮到數據保密、業務安全、內部利益等因素,依舊傾向於混合雲、私有云部署。即使對公有云有需求,也主要用於2C消費級業務,目的是應對高並發、大流量場景。
公有云可以靠低價獲得規模效應,但暫時無法達到盈利拐點。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未來可能會面臨毛利探底的問題。
從全球範圍看,目前僅有亞馬遜、微軟前兩強具備規模化盈利能力。第三名之後的廠商目前幾乎都處虧損狀態。
AWS利潤目前已佔亞馬遜全年利潤的60%以上。即使是微軟,也從未公佈Azure收入,而是僅公佈微軟智能雲業務(包括Azure、QL Server、GitHub等,以及企業服務、微軟諮詢服務等),其利潤佔微軟2020財年利潤的32% 。
即使對全球第三、亞太第一的阿里雲而言,出於規模化競爭考量,2020年全年依舊保持著可控虧損狀態,虧損額為6.32億元。
從政策層面上看,目前國家對公有云的定位是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公有云的起步很大程度受益於政策,但價格也會受政策影響。
一位政府採購行業人士提到,過去貴州、內蒙古等各地方政府為雲廠商提供了廉價的土地資源、電力資源,但國內數據中心真正盈利的並不多。一位前運營商資深技術人士甚至認為,未來公有云在國民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如同過去的三大電信運營商。
從技術層面上看,公有云產品差異在縮小,同質化趨勢明顯。原因在於,公有云產業技術標準愈加明晰,雲原生正在成為產業共識。
全球主要雲廠商主導的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簡稱CNCF)多年來力推雲原生,IaaS層和PaaS層逐漸標準化。
此外OpenStack這樣的國際化開源項目讓公有云產品愈加統一。某私有云企業技術人士提到, “技術架構都差不多,開源完成了,後續拼的是維護和優化。”
此外,公有云遷移成本低,客戶忠誠度也低。互聯網客戶購買公有云資源時會著重採購成本、戰略協同。“找備胎”,更換雲廠商是常見的情況。
有云廠商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拼多多2021年以前其云服務提供商是騰訊雲。今年4月新增雲服務提供商時添加了百度雲。考量因素包含三方面,一是避免被一家云廠商捆綁,二是價格談判時也可以相互壓價,三是百度移動生態可為拼多多提供流量支撐。《財經》記者就拼多多新增百度雲一事情詢問百度雲人士,對方對此回應是並不知情。
泰康的一位技術人士2020年末曾對《財經》記者提到,雖然泰康和百度長期保持良好關係,百度與泰康團隊甚至共同定制AI解決方案,但在選擇公有云服務時,同時考慮了百度雲、阿里雲、騰訊云三家服務商,並會從中挑選一家。這種策略考慮了價格、風險等多重因素。
不過,這並不代表公有云不再重要。
公有云依舊是企業上雲計算“牌桌”的基礎。混合雲、私有云雖然被視為雲廠商的未來增長點。但由於開源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混合雲、私有云是基於公有云直接進行改造的結果,其技術底層本質依然是公有云。
上述私有云企業技術人士提到,“利舊客戶現有服務器,只要購買超融合軟件即可上雲”。好處在於,技術架構統一。對一些服務器設備充足卻預算不足的客戶來說,可以節省大量採購成本。
另一個重要的未來增長點是構建SaaS生態,深挖客戶中長尾需求。目前阿里和騰訊正在朝這兩個方向帶動雲業務的進一步增長,
上述雲廠商資深人士提到“混合雲、私有云是核心增長點這個判斷在三年前就開始了,而利用SaaS帶動IaaS和PaaS才是現在的新風潮”。
文| 吳俊宇
編輯| 謝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