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工作者可能無意中在動物種群之間傳播疾病和寄生蟲
將瀕危物種遷移到新的地點通常被用作物種保護戰略的一部分,並且可以幫助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但是科學家們說,這些遷移工作存在著意外傳播疾病和寄生蟲的高風險。今天發表在《保護通訊》雜誌上的新報告側重於淡水貽貝,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同時也適用於為保護目的而遷移的所有物種。
貽貝在清潔世界上許多河流和湖泊的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卻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動物群體之一。人們對將貽貝轉移到新的地點以增加受威脅的種群,或者將它們作為”生物過濾器”來改善水質的興趣越來越大。
一種吃性腺的寄生蟲,Rhipidocotyle campanula可以使貽貝完全不育,被認為是圈養繁殖計劃的一個巨大風險,因為這些貽貝來自許多孤立的種群。
“報告的高級作者、劍橋大學動物學系的大衛·奧爾德里奇博士說:”我們在為保護目的將動物轉移到新的地方時需要更加謹慎,因為成本可能超過了收益。
他補充說:”我們已經看到,混合不同種群的貽貝可以使食性腺蠕蟲廣泛傳播,事實上只需要一隻受感染的貽貝就可以在種群中傳播這種寄生蟲,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導致整個種群的崩潰。”
當貽貝被移動時,病原體可以很容易地在不同地點之間轉移。在極端情況下,病原體可能導致貽貝種群完全崩潰。在其他情況下,感染可能不會造成問題,除非它們出現在其他因素中,如缺乏食物或高溫,使種群處於壓力之下導致突然爆發。
該報告建議,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應該重新安置物種,並實施專門的定期檢疫,以阻止最可能攜帶的病原體的傳播。
報告指出了決定動物遷移時傳播病原體風險的四個關鍵因素:受感染動物在來源國和接受國種群中的比例、遷移後種群的密度、宿主免疫力以及病原體的生命週期。必須感染多個物種才能完成其生命週期的病原體,如寄生蟎,只有在特定地點存在所有物種的情況下才會持續存在。
“將動物轉移到一個新的地點通常被用來保護或補充瀕危種群。但是我們必須考慮這將傳播我們完全不了解的病原體的風險,這可能使這些種群處於更大的危險之中,”劍橋大學動物學系博士生、報告第一作者喬希·布萊恩說。
由於免疫系統的適應性,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對同一病原體的感染可能有不同的反應。例如,搬到黃石國家公園的一群瀕臨滅絕的狼不幸全軍覆沒,因為這些狼對當地犬類攜帶的寄生蟲沒有免疫力。
研究人員說,垂釣者在河流中放養魚類,以及為家庭花園採購外來植物,也可能使寄生蟲或疾病四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