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到頭來,維權還得靠鬧?特斯拉事件不能如此畫上句號
隨著監管部門介入、特斯拉配合調查,輿論場上沸沸揚揚的特斯拉車主維權事件暫時告一段落,畫上了一個看起來令人滿意的句號。回顧整個事件,從一開始車主維權不順利,到“車頂維權”大鬧車展事件引發關注,到雙方態度強硬引爆輿論,再到特斯拉道歉、監管部門介入,不得不說“車頂維權”是整個事件“劇情走向”的轉折點。
如果此事就此結束,各方偃旗息鼓,會不會讓人們得出一個令人尷尬的結論:維權還是得靠“鬧”?
不得不說,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車主車頂維權,不禁讓人聯想到兩年前同樣鬧得沸沸揚揚的奔馳車主維權事件,雖然涉事企業不同,但起因都是消費者深陷維權無門之苦只能選擇“以鬧維權” 。與奔馳維權事件相比,此次特斯拉事件中,第三方監管部門的反應顯然更快、更高效,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馬後砲”式的介入和滯後的監管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在我們為特斯拉事件得到解決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必須為背後深層次的矛盾再捏一把汗。
消費者維權難,可以說是很多人的共識,戰線長、成本高、效果差是不少維權者正在面臨的現狀。如果不走以鬧維權、輿論場維權的途徑,消費者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維權的通道何時才能真正實現暢通無阻,值得我們繼續反思和改善。
事實上,當遇到維權問題,無論是消費者靠“鬧”引人關注的無奈之舉,還是涉事企業的傲慢消極,可以說都是基於各自立場維護自身利益的自然反應。企業的確需要真正尊重消費者,提高自身服務意識,但當需要割捨大量利益時完全指望企業自律是很難實現的。消費者肯定不想付出體面尊嚴的代價去維權,但面對切身利益受損有時只能選擇“豁出去”。要想約束二者的行為,關鍵還是看超脫利益相關的第三方。因此,想要杜絕“以鬧維權”行為,關鍵是要改變第三方監管的軟弱和滯後,保障維權渠道的暢通。
就近年來發生的維權事件看,第三方監管部門應該深刻反思如何去加強消費維權服務的質量,以及時介入代替“馬後砲”,為消費者鋪就維權申訴的康莊大道,讓其擺脫靠“鬧”維權的窘況,不再孤軍奮戰,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車頂維權事件的再次發生,讓維權者從“車頂”走下來。
有關部門更應該看到的是,在消費者維權的道路上,最大阻礙在於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地位的不對等,大企業依仗自身實力往往容易出現店大欺客的傲慢態度,而與之相對應,個體消費者往往處於弱勢地位。想要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是讓雙方能有平等對話的條件和環境,而此時,第三方監管部門的及時介入和支持就是消費者最大的底氣,是他們最強有力的“後台”,唯有此才能彌補雙方對話地位的不平等,其重要作用不容缺位與滯後。
第三方監管不能是置身事外的“第三人”,不能當擺設、做看客,要切實履行好自己的監管職能,用好手中的“劍”,真正用鐵肩擔起消費者維權的道義。這不僅是為消費者負責,同樣也是為企業負責,只有讓消費者在遇事時有維權的底氣和信心,他們才能真正對消費安心、對企業放心,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環境,如此,才是真正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