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剎車失靈”?專家提出幾種可能
一位女士在上海車展特斯拉展區維權,聲稱“特斯拉’剎車失靈’”,從而,引發業內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與熱議。那麼,到底哪些因素會造成剎車失靈?一旦發生剎車失靈,又會產生哪些危害?近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汽車工程領域相關專家。
液壓制動系統最為關鍵的
就是製動管路
“關於特斯拉剎車系統是否失靈問題,可從原理上進行探討。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制動系統的架構基本都一樣。”江蘇理工學院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楊軍博士說,踩下制動踏板,在得到助力之後,去驅動制動主缸內的製動液到製動輪缸,然後推動輪缸內的活塞壓緊摩擦片和製動盤,進而通過摩擦作用,將車輛的動能轉變為熱能,在空氣中被耗散掉。
楊軍介紹,和傳統燃油車利用發動機產生的真空作為真空助力器的真空源不同,電動車的驅動電機無法產生真空源。因此,其需要利用像博世開發的線控制動iBooster,來產生電子動作給駕駛員提供製動助力,降低踩踏板所需的踏板力。
為了防止出現電動助力失效導致駕駛員踏板力過大,進而影響制動安全的情況,包括ECE法規都有規定,當制動強度為0.3g,制動真空助力器失效,踏板力不得大於500N。
所以說,對於電動車來說,即便iBooster失效,其依然是可以剎停車輛的,區別在於無助力剎車時候的力量以及剎停所需要的減速帶大小等。
“對於液壓制動系統來說,其實最為關鍵的就是製動管路。”楊軍說,
一般為了避免制動管路出現漏油,主機廠通常會採用像X型佈置的兩套制動管路,確保即便有一根制動管路出現破損,還有一路可以剎停車輛。
“只有當兩路制動管路同時被剪斷,才有可能出現制動失效的情況。不過這種很容易被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主廠家後台行車日誌所讀取,目前來看基本不存在這種可能性。”楊軍說,因此,剎車系統中液壓制動系統原則上不會失效。
如果真是“剎車失靈”,
問題極可能出在這裡
楊軍告訴記者, 隨著汽車電子化的推進,剎車系統也走上電控的道路。線控其實就是電控,線控剎車系統iBooster(特斯拉)通過其內部輸入推杆位移傳感器檢測駕駛員意圖,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來控制電動助力大小,並驅動液壓系統完成剎車。
在楊軍看來,這套系統不僅響應快、空間佔比還小,重要的是其能夠滿足電動車能量回收和自動駕駛的需求。但線控剎車系統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致命問題,即電信號傳輸過程中會存在錯誤、延遲以及中斷等問題,這極可能會導致剎車失靈、突然加速等危險。
因此,假如說特斯拉確實是發生了“剎車失靈”,那就是線控剎車系統失靈。
其失靈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可能:
一是車踏板與iBooster線控剎車系統的交互出現問題,電信號沒有傳遞到剎車系統,故系統沒有響應;亦或整車控制中心判斷出現錯誤,發出錯誤指令給予剎車系統等,最終可能會導致剎車踏板踩不下去,甚至踩下去會加速的情況;
二是iBooster系統極小可能存在設計缺陷,導致剎車系統發出錯誤指令;
三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與iBooster系統匹配極小可能存在缺陷,導致iBooster無法響應AutoPilot的指令,亦或iBooster無法是啟動應急安全機制,最終可能引起事故。
智能汽車駕駛安全性
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線控剎車系統的優點很多,但這種電子控制系統也可能會給司乘人員以及道路上其他人員的安全帶來極大危險,相關文獻研究表明,當各種電子驅動控制單元,如BBW 、EHB、SBW、ABS、ESP等,出現故障時的危險程度,線控剎車系統危險程度顯著增加。”楊軍說, 因此,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線控剎車系統面臨的重大挑戰。
關於如何增加線控剎車系統的功能安全性?
楊軍認為,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從可靠性分析的角度提高系統的固有可靠性,控制系統發生故障的概率並使其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採用容錯控制系統,使系統在出現一個或多個部件失效的情況下,仍能按原定的性能指標或略低的性能指標(可接受)安全地完成控制任務;
考慮降低無助力條件下的踏板力;關鍵信號提供功能安全等級至ASLD等。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汽車線控底盤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汽車駕駛安全性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楊軍說。
特斯拉能真正放下傲慢嗎?
主流媒體發聲拷問,資本市場風起雲湧,特斯拉終於收起傲慢,深夜道歉。就在剛剛,鄭州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特斯拉提供事故前30分鐘行車數據,至此,這場車主維權風波足以載入史冊。
數據,是之前雙方交鋒的分歧點。投訴人不同意第三方進行技術鑑定,要求“提供車輛發生事故前半小時完整行車數據”;而特斯拉方面因擔心數據被當事人用來炒作宣傳造成不良影響,拒絕提供相關數據。
“純電動轎車在使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行車數據是否屬消費者知情權”這一問題旋即被拋出。
從這個角度回顧整個事件,簡單點說,就是新興行業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釐清。電動車的電子產品屬性,天然攜帶一系列新生事物,其歸屬問題、權責問題,該如何界定和規範,這是相關部門應該思考、解決的事。當然,最好是提前研究,未雨綢繆。
但從企業社會責任角度看,車輛生產商理應更重視消費者的反饋。電動車畢竟不是一般的電子產品,車輛行駛關乎消費者生命安全。一旦安全事故發生,作為生產商應該積極配合提供數據分析事故原因,解疑釋惑,而不是以擔心企業形象受損為由拒絕提供數據。所以,無論調查結果如何,特斯拉一開始就輸在了態度上。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個“多事”的女車主,如果沒有主流媒體發聲,如果無畏資本市場異動,特斯拉能收起傲慢嗎?收起傲慢等於放下傲慢嗎?
想起《大江大河2》裡宋運輝和梁思申談判時拍桌子的那句話:“請收起你那副美國人的傲慢!”的確,傲慢得有相應的資本,而不是自以為的天生高貴。得名為特斯拉,起碼要對得起馬斯克的偶像特斯拉先生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