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性備貨”:有手機廠商稱提前備了一年的芯片
作為“遊戲”的規則制定者,從兩年前開始,美國通過不同的法律手段向中國的科技企業施壓,從限制美國公司和華為的合作開始,到“管制”上游所有使用了美國軟件、技術、設備的芯片製造商,通過反复橫跳力求獲得最大的利益。
而在兩年後,半導體領域實際發生的情況卻比業內想的更加糟糕,芯片缺貨潮逐漸從晶圓代工、封測等部分環節蔓延至全產業鏈,涉及汽車、手機、筆記本等多個消費領域。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疊加疫情期間供應鏈中斷的“後遺症”,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廠商正在尋求供應安全而爭相備貨。中國海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半導體進口激增了15%,今年3月份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59億美元。在業內看來,供應鏈的失衡已經進入了一種“常態”。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4月中旬舉行的分析師大會上表示,中國企業原來是(追求)零庫存,現在備貨提前至3個月、半年,甚至越來越長。“現在每個企業的備貨週期基本都亂了,正是這種恐慌性的備貨,造成了今年全球半導體供應緊張和供應短缺。”
手機企業Realme中國區總裁徐起幾天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也坦言,之前(手機)供應鏈備貨一般大概夠七八個月(使用),但今年是提前備了一年的量。“臨時加是一定加不上來的,因為芯片有它自己的周期,並且它的周期真不短。”
不僅僅是中國市場,韓國、日本以及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也正在遭受一系列的連鎖衝擊。
供應鏈衝擊波擴大
“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於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只是華為一家企業。”面對美國政府可能出台的美國出口管制措施,去年,徐直軍在一場財報會上對記者表示,他期望信息是假的,否則會後患無窮,全球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玩家都很難獨善其身。
然而,在去年的5月中旬,美國出台的新策中,限制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芯片製造商對華為供貨。也就是說,華為生產的每一顆芯片都需要經過美國政府的核准,不管是手機芯片、服務器芯片還是電源管理芯片、機頂盒芯片,不管是在中國、韓國還是日本。
在將近一年的供應鏈數據梳理後,徐直軍在今年的分析師大會上表示:“2019年華為從日本的採購額是100億美元左右,2020年大概在80億美元,下降20%。而華為過去每年對美國供應商的採購金額是100億~200億美元的水平,但現在很大一部分(訂單)讓其他供應商拿走。”
他表示,地緣政治的影響,讓中國、歐洲、日本等國家以及區域都加大了對半導體領域的投資。
以歐洲為例,去年年底,歐洲17個國家簽署聯合聲明,稱未來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發展半導體產業。“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在內的17個國家發表了關於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的聯合聲明,決定投入巨資發展歐洲的半導體能力,明確強調要實現半導體的自主。”徐直軍說。
而在韓國,總統文在寅4月15日召集半導體、汽車和造船行業的商界領袖舉行芯片峰會,討論解決芯片供應短缺問題的方案。“半導體產業是決定經濟現狀和未來的關鍵國家戰略產業,應該繼續引領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文在寅表示,政府將製定一系列計劃,以保持其領先地位,甚至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據當地媒體報導,在韓國,部分芯片產品價格最高飆漲至30倍以上,原先以每個1美元交易的特定芯片價格狂飆至32美元,供需體系完全崩潰。
三星電機的一名前負責人Jun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韓國集成電路領域正在面臨巨大的缺口危機,現代汽車等公司也遭受到了影響。
4月19日,韓國現代汽車因全球芯片短缺,一個月內第三次暫停了韓國國內一家工廠的汽車生產,該工廠約有4000名員工生產Sonata和Grandeur轎車,並出口到77個國家。而同樣受到影響的還有中國的汽車廠商。蔚來汽車3月底表示,由於芯片短缺,公司決定將合肥江淮蔚來製造工廠暫停生產5個工作日。
據市場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最新統計,截至3月29日芯片短缺已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15.7萬輛,預計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將因此減產超200萬輛。
在中國市場,不僅僅是汽車芯片,由於半導體的全球性短缺,中國的IC進口量從去年開始明顯增加,芯片製造商爭相向全球製造商供貨,覆蓋從汽車和智能手機行業到家用電器和個人計算機行業的製造商。
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我國3月份進口了589億個半導體單元,價值359億美元,創下該類別的每月新高。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量達到1556億個,同比增長33.6%,價值936億美元。相比之下,2020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芯片進口總量分別為1161億個單位(價值721億美元)和876億個單位,價值652億美元。
“恐慌性”備貨
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與波士頓諮詢發布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報告,如果每個區域要建立自給自足的本地半導體供應鏈,至少需要1萬億美元的增量前期投資,還將導致半導體價格總體上漲35 %~65%。
在半導體行業內,已經開始出現恐慌性備貨。
“中國的部分企業在全球市場上正在最高以20倍的價差收購芯片,這是現在真實的環境。”June對記者說。
以一些特殊的MCU價格,去年為每個8美元,但目前狂飆至50美元,是去年6倍以上。在業內人士看來,由於(安全)庫存已經探底,所以目前採購就算不管價格、持續下單,也無法確保所需數量。
芯片行業人士馬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較之下,50美元特殊MCU還是比較少,但通用MCU從幾毛錢漲到幾塊錢的比較多,現在的行情普遍是漲價8到10倍,大家壓力都比較大。”
對於中小芯片廠商而言,由於沒有議價能力,直接被境外代工廠砍單,其中尤以設計公司為主。
“最近一大陸設計公司,長期支持境外一代工廠,也被砍單,不得已以之前超高的價格爭取到300片。此外,境外有的代工廠採用拍賣的形式來出售產能,其實是對外的,逼著大陸設計公司高價拿產能,但對其他設計公司卻並不這樣。”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說。
過去,在合作工藝開發上面,芯片廠跟晶圓廠提出相關需求,晶圓廠會根據自己的調研評估,然後自行籌集資金,進行相關工藝的投資研發。但現在芯片廠商需要先籌集資金才能有持續推進的可能。此外,因為晶圓代工產能緊俏,部分代工廠商還會將產能進行競拍,但對於設計廠商而言,價格卻比原來增加了四到五倍。
“原來的買方市場轉變為了賣方市場。”馬凱說。
“這一次芯片荒是一個照妖鏡,也是一個試金石。各大電子類上市公司的2020年年報與2021年第一季度報發佈在即,這一次報表不用再細看了,只看這個公司搶到了多少份額貨就行。調研時也別問亂七八糟的問題了,直接問能搶到多少貨就行。”半導體公司士蘭微的董秘此前在社交媒體轉發的言論引發了行業熱議。
上述觀點認為,在芯片荒的大背景下,一個公司的綜合能力都體現在單一指標上,凡是宣稱因為半導體缺貨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都是半導體產業幫忙挑選出的棄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恐慌性”備貨不僅僅發生在芯片的上游環節,目前,在下游終端產品上,一些廠商也開始大規模囤貨。
“我們也在調整供應鏈,把Q系列的產品迭代提前變成兩次。”徐起對記者表示,供應鏈上現在肯定可以撐一年左右,之前備的大概夠七八個月差不多,今年我們是提前備了一年的量。
IDC分析師王希對記者表示,因為熱門旗艦芯片的供應波動,確實明顯影響了目前手機廠商的產品和採購計劃。“市場需求存在空缺,導致很多機型發布節奏提前,讓整年看起來新機數量可能會略有提升。”王希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