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活會影響人類大腦出現腦萎縮易患癡呆症
最新研究表明,貧困地區居民的大腦更容易衰老,人們周圍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大腦健康。4月14日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生活在較貧困、教育和就業機會較少社區的中年和老年人群與普通居民相比,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出現較大程度的腦萎縮,認知測試顯示更快的衰退。研究人員稱,這種大腦衰老趨勢可能是癡呆症早期階段的跡象。
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艾米·金德博士稱,在全球範圍內,癡呆症是誘導老年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還沒有治愈該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所以識別可能導致疾病的風險因素很重要,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人類生活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物質條件可能影響身體健康狀況,我們想確定這些社區環境是否會增加神經退行性變和認知能力下降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兩項針對威斯康星州居民的大型研究中篩選了601人,測試者平均年齡為59歲,在研究初期他們並沒有思考或者記憶問題,儘管69%測試者有癡呆症家族病史,隨後研究人員追踪這些測試者10年的健康狀況。
測試者首先要接受核磁共振腦部掃描,然後每3-5年進行一次額外掃描,在每次掃描中,研究人員測量了與癡呆症形成相關的大腦區域的腦容量,同時,測試者還每兩年接受一次思維和記憶測試,包括測試思維處理速度、腦力靈活度和執行能力。
研究人員使用每個測試者的住址和一種被稱為“區域貧困指數”的方法來確定他們是生活在條件優越的社區還是弱勢窮困的社區,“區域貧困指數”中的社區是由人口普查地區1500位居民決定的,該指數整合了每個社區及其居民的社會經濟狀況信息,依據收入、就業、教育和住房質量等17項指標對社區進行排名。
在所有測試者中,有19人居住在他們所在州20%最貧困居民區,有582人居住在他們所在州除貧困區之外80%的居民區,然後研究人員將第一組與第二組測試者在種族、性別、年齡和教育程度上進行4個條件匹配,並進行健康狀況對比分析。
研究開始時,他們發現生活在最貧困社區和其他社區的居民的腦容量並沒有差別,但最後他們才發現生活在最貧困社區的居民的大腦出現了差異,與癡呆症相關的大腦區域呈現萎縮現象,而其他社區居民則沒有此現象。
金德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醫療保健提供者提高對癡呆症早期跡象的警惕,對該弱勢群體可能特別重要,導致大腦萎縮的可能原因包括空氣污染、缺乏健康食品和醫療保健,以及生活壓力大等,對可能的社會和生物學途徑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有助於醫生、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確定預防和乾預阿爾茨海默症和相關癡呆症的有效途徑。”
這項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少數來自非常貧困社區和地理環境較差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計劃下步研究應該涵蓋更大、更多樣化人群,持續分析時間更長。(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