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大爆炸後的第一秒,我們有哪些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
物理學家正在努力弄清宇宙剛剛誕生數秒時是什麼模樣。然而,這個問題可謂極其複雜。儘管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許多不明之處。從迷你黑洞到各種奇異的相互作用,嬰兒時期的宇宙可是個極盡繁忙之處。
已知信息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基本情況:137.7億年前,我們的宇宙溫度極高(超過1024度),且體積極小(只有一個桃子那麼大)。天文學家猜測,當宇宙形成尚不足一秒時,它經歷了一段速度極快的擴張期,名叫“宇宙暴脹”。
圖為藝術家繪製的宇宙大爆炸概念圖,圖中粒子正從一個明亮的核心高速射出
宇宙暴脹也許是宇宙歷史上轉變最為激烈的一次事件。僅僅瞬息之間,宇宙的體積就發生了急劇膨脹(增長了至少1052倍)。這段快速擴張期平息後,一開始導致宇宙暴脹的事物(我們還不清楚為何物)發生了衰變,使宇宙中充滿了物質和輻射(我們也不清楚是以何種方式做到的) 。
幾分鐘後,宇宙中的第一批元素誕生了。在此之前,宇宙太過熾熱和稠密,無法形成任何穩定物質,僅僅是一大堆夸克(原子核的基本構件)和膠子(強核力的載體)的混合物。但宇宙形成十幾分鐘後,體積已經擴張到了足夠大,溫度也冷卻到了足夠低,夸克才得以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第一批質子和中子。這些質子和中子進而構成了第一批氫和氦(以及少量的鋰)。又過了數億年,這些元素才進一步構成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
從這些元素的形成可以了解到,宇宙先是經歷了擴張和冷卻,最終形成了等離子體,隨後又轉化成了中性氣體。
雖然我們知道這個故事梗概是正確的,但也很清楚其中缺少了許多細節,尤其是第一批元素形成之前的那段時間。在宇宙剛剛形成的幾秒鐘裡,也許有一些神奇的物理學在發揮作用。雖然我們目前還不了解這些理論,但並不會因此停止嘗試的腳步。
未知信息
近日,在一篇發表在預印網站arXiv上、後被The Open Journal of Astrophysics期刊接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針對宇宙誕生之初的場景提出了一些設想。
以暗物質為例。我們雖不知道暗物質由何物構成,但知道它佔宇宙物質總質量的80%以上。對於普通物質在宇宙中的起源過程,我們已經有了一套站得住腳的說法;但對於暗物質是何時、以及如何出現的,我們卻毫無頭緒。它們是在宇宙誕生的最初幾秒鐘裡出現的嗎?它們干涉了第一批元素的形成過程嗎?我們都不得而知。
圖為以宇宙大爆炸和宇宙暴脹理論為基礎的宇宙時間線
然後還有宇宙暴脹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是何物為其提供了能量來源,也不清楚這起事件為何剛好持續了這麼長時間,更不明白是什麼最終讓它停了下來。也許宇宙暴脹的時間比我們之前假定的要久,可能持續了整整一秒鐘、而不是我們之前以為的“瞬息之間”。
此外還有梗在每位宇宙學家心頭的一根刺——物質-反物質不平衡。我們從實驗中觀察到,物質與反物質之間有著完美的平衡關係,宇宙中通過反應形成的每一個物質粒子,都擁有一個對應的反物質粒子。但縱觀宇宙,我們只能看到一堆又一堆的物質,卻看不到一丁點兒反物質。因此在宇宙剛剛誕生的幾秒鐘裡,一定發生了一件大事,打破了這種平衡。但至於背後推手是誰、確切機制如何,我們還無法確定。
不僅如此,早期宇宙中也許還形成了大量小型黑洞。現代宇宙(即過去130億年以來的宇宙)中的黑洞全部由大型恆星死亡時形成,只有這種情境下的物質密度才能達到促成黑洞形成的關鍵閾值。但在早期宇宙中,某些位置點或許也達到了足夠的密度,從而跳過了整個恆星形成過程、直接激發了黑洞的誕生。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假設而已。
更進一步
雖然我們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得到了大量觀測數據的支持,但宇宙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滿足著一代又一代宇宙學家的好奇心。幸好,我們在試圖了解宇宙之初的這起重大事件時,還不至於一無所知。
例如,就算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剛形成幾秒鐘時的宇宙狀態,但我們可以在強大的粒子對撞機中重現這些情景。雖不完美,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對這類環境中的物理機制有一定了解。
我們還可以尋找宇宙最初幾秒鐘留存下來的線索。當時發生的事件一定會在後續宇宙中留下印記。假如當時暗物質的量有所不同、或是宇宙暴脹的時間有所延長,都會對氫和氦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而這兩種元素是我們如今可以進行測量的。
此外,宇宙在誕生38萬年時經歷了從等離子體到中性氣體的轉變。當時釋放的光線以宇宙微波背景的形式留存了下來。假如宇宙早期真的形成了許多小型黑洞,也會對這些光線造成影響。
我們甚至有望直接觀察到宇宙暴脹這一史詩級事件。只不過借助的不是光線,而是引力波。宇宙暴脹時必定產生了劇烈的時空漣漪,而這些漣漪就像宇宙微波背景一樣,也可以留存至今。我們目前的技術暫時無法對這些引力波進行直接觀測,但每過一日,我們都離這一目標更近了一步。
等到目標實現的那一天,我們將真的有幸一窺初生的宇宙。(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