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研究發現個人應對瘧疾的方式存在顯著差異為戰勝疾病提供新見解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發現,跟踪瘧疾在人類中的發展是檢測瘧疾寄生蟲如何導致其宿主的一系列感染結果的有效方法。這項研究發現,個人應對瘧疾的方式存在一些顯著差異,並在尋求理解和戰勝這種致命疾病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問題。
由寄生蟲(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瘧疾是對發展中國家成年人和兒童的巨大威脅。每年,約有50萬人死於該疾病,另有2.5億人被感染。瘧疾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
感染瘧疾後的結果可以從沒有症狀到危及生命的疾病和死亡等。專家說,人們對同一寄生蟲感染作出不同反應的確切原因仍是未知數。
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牛津大學、格拉斯哥大學以及威康信託桑格研究所的團隊合作,探討了14名註射了瘧疾寄生蟲的志願者的感染結果。科學家研究了志願者在10天內對寄生蟲的反應。然後,在他們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之前,用抗瘧藥物治療這群人以治愈感染。
這項發表在《eLife》上的研究發現,大約一半的志願者的免疫系統迅速警覺到寄生蟲的存在,並開始產生調動宿主防禦的信號。這些志願者開始出現發燒和頭痛等瘧疾症狀。然而,其他志願者要么沒有免疫激活的跡象,要么開始產生反應,以抑制他們身體的免疫反應。
愛丁堡大學感染和免疫學研究所亨利-戴爾爵士研究員、項目負責人之一菲爾-斯彭斯博士說。”看起來瘧疾的大部分變異是由於人與人之間在如何應對感染方面的內在差異。“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以弄清負責免疫變異的潛在因素,例如調查人類遺傳學和先前的其他感染經驗。”
該研究還詢問了志願者中寄生蟲生長速度(寄生蟲在體內復制的速度)或毒力因子(寄生蟲被認為會使感染更嚴重的特性)的變異是否不同,以及這是否對感染結果有影響。
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志願者之間的寄生蟲生長速度確實有很大差異,但這與結果並無關聯。例如,志願者可能有少量寄生蟲,但免疫反應強烈,也可能有大量寄生蟲,但沒有症狀。
此外,通過對寄生蟲毒力因子的監測,特別是一個被稱為A組變異基因的分子家族,顯示志願者之間沒有差異,在感染過程中也沒有變化。
愛丁堡大學感染和免疫學研究所分子醫學個人主席、項目共同負責人Alex Rowe教授說。”我們研究中最大的驚喜是,寄生蟲毒力因子的表達沒有變化。
“目前的理論,基於一些國家感染患者的數據,表明表達A組變異基因的寄生蟲會隨著感染的進展而迅速佔據主導地位,但這在我們的志願者身上沒有看到。這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也許最近從野外採集的寄生蟲會給出不同的結果,或者也許需要更長的感染時間,這樣宿主的免疫反應才能影響這些變化。”
該團隊稱,這項研究的意外結果顯示了人類誌願者研究的力量,可以提出新的問題,並對幾十年來以其他方式研究的疾病提出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