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人設不“塌房”,虛擬偶像吸粉忙
時下,虛擬偶像不僅在外形上契合了流行的審美觀念,同時通過作品傳遞著符合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更以融合尖端科技的全新娛樂體驗,迅速抓住了90後、00後為代表的“網絡原住民”的心。
1、虛擬偶像衝出“二次元”
隨著VR、AR等科技的不斷發展,虛擬偶像不僅以“二次元”世界的紙片人形象存在,還以三維動畫的立體姿態參與到開演唱會、主持節目、直播帶貨、客串“導遊”、與粉絲互動等現實世界中,日益“活”起來。
“虛擬偶像是娛樂和科技的完美結合,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愛奇藝副總裁楊曉軒說。愛奇藝2019年發布的《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2018年前後,中國有30餘個虛擬偶像或虛擬組合,這一數字在之後的3年內又翻了好幾番。
連續兩年,虛擬歌手洛天依登上B站跨年晚會的舞台。“虛擬偶像經過這3年的快速發展,年輕人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高。”楊曉軒說。
遊戲、文創、科技公司紛紛試水虛擬偶像市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騰訊推出的遊戲《英雄聯盟》裡衍生出了富有流行音樂元素的女團K/DA,每個成員都有既定的遊戲角色。遊戲官方對成員阿狸的人格設定是“都市時尚女孩”——國際時裝週期間,她身著壓軸禮服走上世界各地的秀場。她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代言人,還推出了自己的香水品牌“魅惑”。阿狸一般將業餘時間用來購物、與設計師品茶、試用新的美妝產品。
2017年,一家中國公司推出的感情互動遊戲“戀與製作人”讓虛擬主角李澤言成為公眾焦點。一時間,萬千玩家成為李澤言的“死忠粉”,甚至為他高價買下深圳一棟大樓的戶外廣告慶生。德芙巧克力也通過“李澤言擬收購德芙”的劇情植入廣告。
“和’初代’虛擬偶像相比,近些年推出的虛擬偶像形象更加’去漫畫化’,更加立體多元,整體的時尚感更強。”楊曉軒說。
2、“吸粉”邏輯:情感投射和心理認同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各類公司在打造虛擬偶像時,都會格外注意兩點—— 顏值和性格。
虛擬偶像的外貌大多非常完美,性格也以“火爆”為主。比如,虛擬樂隊RiCH BOOM的主唱Rainbow性格非常直爽,在選秀節目中勇於挑戰權威,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
楊曉軒介紹,在打造RiCH BOOM時,愛奇藝聚焦於青年潮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從人群的生活態度、消費方式、出行習慣、時尚偏好等多個角度考量,最終敲定了樂隊的“人設” ——時尚、陽光、有態度。
商家用心良苦,是為了爭奪新賽道的商業利益;用戶買單,則是出於心理認同。
“虛擬偶像開始就是一張白紙,後面的’樣子’都是作為粉絲的我們一起繪製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Shining動漫社成員、大四學生尹淼說,從傳統的“偶像做什麼我都支持”轉變為“偶像做什麼由我決定”,這樣深度參與“造星”的方式正中年輕人內心。
“通過粉絲的意志,虛擬偶像的人物設定趨於完美,粉絲也將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賴感。”一位虛擬偶像行業從業者告訴半月談記者,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推進,虛擬偶像以多種類型呈現,帶給粉絲更多的情感投射和心理認同,符合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區別於演員、歌手等職業身份,虛擬偶像在“討人喜歡”的價值確認中不斷被粉絲需要;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持續推動虛擬偶像形態的演進,使虛擬偶像朝類型更豐富、模式更多元的方向進化。
英雄聯盟K/DA 組合coser
3、人設不塌,價值觀更不能倒
“和傳統真人偶像相比,虛擬偶像的人設更穩定、更可控,’脫粉”塌房’以及生病等風險大大降低,而且永遠不會變老,也不需要假期。”楊曉軒說。在27歲的北京文創行業白領小麗看來,偶像是否真實存在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帶給我美好的感受就行了,況且他們的’人設’還不像真人那樣容易崩塌” 。
但專家指出,要警惕年輕人沉迷於虛擬偶像、脫離現實社會的風險。
18歲的小琳表示“愛上”了遊戲《戀與製作人》裡的“霸道總裁”李澤言。她說:“李澤言跟我不是偶像粉絲的關係,我們是戀人關係,他是我男朋友,是僅次於家人的存在。”他們通過主線故事進行約會,隨著約會的不斷推進,李澤言在她心中的形象逐漸飽滿。她也花了不少錢買遊戲官方的周邊產品。為了李澤言,她甚至和自己現實世界中的男友分手了。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虛擬偶像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創意設計方面要注重社會效益,消費方面要進行未成年人的監管,防患於未然,不讓娛樂變味,避免精神“調劑品”淪為“鴉片”。
除了社會風險,虛擬偶像也面臨技術方面的局限。VR、AR等技術所依賴的硬件設備尚難以實現輕量化的穿戴體驗感,全息設備有在無介質成像的道路上仍處於探索階段;目前人工智能在智能情感模仿、語音學習上已經有了高速的發展,但離實現《頭號玩家》等科幻電影中描繪的虛擬明星快速的智能化交互還有很大的差距。
楊曉軒認為:“技術提升的程度如何,是虛擬偶像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