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計劃發射搭載本地AI的人造衛星可以幫助判斷各種太空突發現象
為了建造一顆搭載人工智能的衛星並且在太空中進行訓練,來自維爾茨堡的Hakan Kayal教授從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獲得了260萬歐元資金。
德國巴伐利亞州朱利葉斯-馬克西米利安大學(JMU)維爾茨堡分校的空間技術教授哈坎-卡亞爾表示,宇宙空間各種突發現象需要人工智能來幫助辨識。如火星表面出現了以前沒有的圓形孔洞,在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的照片上,發現了向太空噴射強大蒸汽的噴泉。而在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發往地球的圖片上,發現了像蠕蟲化石一樣的結構。
所有這些現象,有些看起來是暫時的,都是偶然發現的,或者是因為人類花了很多時間來篩選地球鄰近星球的圖像。人工智能技術將使探測以前未知的異常現像變得更加容易。在宇航領域使用人工智能還處於起步階段。
如果用人工智能來探測未知現象,首先必須對它進行訓練。必須用已知的東西”餵”它,這樣它才能識別未知的東西。已經有一些衛星是用AI運行的。它們的人工智能在地球上接受訓練,然後被送入軌道。然而,哈坎-卡亞爾有其他計劃,即在太空條件下,在一顆小型衛星上訓練人工智。
這個項目很有挑戰性,但卻是可行的。小型化的IT系統正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訓練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軌道上的學習過程可能需要幾天時間。但為什麼要把人工智能的訓練轉移到太空,轉移到微型的計算機上呢?因為利用帶有人工智能的小型衛星不僅可以觀測地球,還可以執行星際任務,比如發現新的地外現象,甚至可能發現外星智慧的踪跡。
另外一到星際地球與衛星的通信就成了瓶頸,隨著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遠,數據傳輸需要更長的時間,你不能一直來回發送數據,所以人工智能必須能夠在衛星上獨立學習。而且它必須只向地球報告相關發現。
現在團隊將在小型衛星SONATE-2上實施這一技術,並在軌道上進行測試。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將為該項目提供260萬歐元的資金。該項目於2021年3月1日開始,該衛星將於2024年春季發射進入軌道,任務設計為一年。
這顆來自維爾茨堡的小型衛星將有鞋盒大小(30x20x10厘米)。它的相機將在不同的光譜範圍內拍攝照片,並將看到地球。圖像數據將流入機載AI,它將自動識別和分類物體。這項技術將首先在地球周圍進行徹底測試,之後才有可能進行星際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