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將核污水“投海”的背後站著這家不停挖坑的東電公司
日本政府舉行內閣會議,會議確定了福島核廢水的未來去處——太平洋。處理核廢水的這一最終方案引來爭議一片。目前看來,廢水排放的具體細節尚未透露,但大體邏輯很簡單,在這十年內不斷流出的核廢水都被儲藏在儲水罐中,但儲水罐有限,儲藏空間將在2022年秋天到達最大容量。
作者|油醋
一方面廢水的儲藏具有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並沒有更多空間新建儲水罐。而在所有處理辦法中,日本政府最終認定將廢水排入太平洋這一方案是最優解。
作為2013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的次生災害之一,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事故,堆芯內所有核燃料都在地震中熔毀。在此之後,福島核電站的母公司東京電力公司設立了核廢水淨化處理裝置,以除去核廢水中主要的放射性核素,並且建立了大量儲水罐來存放經過初步處理後的核廢水。
但是東京電力公司只建立了1000個儲水罐,並且目前已經裝滿九成,剩下12萬噸的儲存空間也會在接下來兩年內被消耗完。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目前核電站周圍的空地計劃被徵用來存放保管核殘渣和核燃料以及其他廢棄物,甚至現有的1000個儲水罐都部分在拆除計劃中,於是盡快擺脫這些廢水成為日本首相菅義偉表述中“迫在眉睫”的事。
外界對於核廢水入海的的擔憂在於,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歷史上並沒有先例。因此一切爭論都集中在其科學推演上。
由於現有技術無法去除廢水中的放射性元素氚,這意味著福島核洩漏中的氚將完全歸入太平洋,並且因為氚的半衰期達到12.43年,這意味著其將長久的對相關水域及其中生物施加影響。雖然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會在廢水入海前將其中氚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飲用水標準的1/7,但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實驗室首席科研員指出,當下的各種濃度標準都是以人為本位而設定的,對於數百萬種海洋生物的標準並未制定——比如對鯨而言,只需相當少的放射性元素劑量就能讓它們死亡。
而另一些聲音則表示,濃度較高的氚甚至並不是最大的污染隱患。
在核廢水淨化處理裝置中的鍶銫吸附裝置、反滲透膜除鹽裝置以及多核素去除裝置(ALPS)等過濾處理辦法並不能將除了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元素都100%濾去,而其中不乏半衰期更長,並且更容易被生物吸收的元素,比如鈷60、鍶90以及同位素碳-14——後者的半衰期達到5730年。
據美國《科學》雜誌去年發布的文章表示,同位素碳14在魚體內的生理濃度可能是氚的5萬倍。由於海洋生物會不斷將放射性元素引入體內而又無法分解,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元素濃度會越來越高,除了對海洋生物本身造成危害外,處於上游食物鏈的人類本身也會成為間接受害者。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高級核專家肖恩·伯尼(Shaun Burnie)稱,福島核廢水中含有的大量氚以及可能高達63.6GBq(千兆貝克勒爾)的碳-14,將大幅增加人類集體接收的輻射劑量,存在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甚至已經有環保組織發出警告,表示污水中的輻射物可能會使下一代人類產生畸形、殘疾、癌變、夭折的災難發生,而這種基因損害會持續數千年。
除了廢水入海外,日本在近年測試了地層注入、蒸汽釋放、氫氣釋放和地下掩埋等其他四種廢水處理方式。但最終在2020年年初由ALPS淨化水處理小組委員會發布的核廢水處置方案評估報告中,將排入海洋與蒸汽釋放進一步確定為可行方案。其中排入海洋操作更為便捷,在時間和資金成本上更具優勢,也成為最終方案。
但對於日本政府給出的,福島核電站附近空置地以及目前儲水罐的佔地需要另作他用的排污理由,日本國內的許多人也並不買賬。
有日本媒體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周圍仍然有大量輻射過高而不宜居住的控制區域完全可以用於儲水罐的擴建。日本民間組織“核能市民委員會”也表示,除了儲水罐方式以外,用灰漿對核廢水做凝固處理也是目前可行的處理方式之一。日本國內的反對民眾也已經在東京首相府外集會抗議,據組織此次集會的團體向媒體表示,截止2020年末,共有45萬人簽名反對核污水處理水入海的方案。福島當地漁業人士則表示,核廢水一經入海,意味著漁島漁業十年重建的努力全部白費,年輕人會更堅決的離開,當地漁業也會進一步衰退。
而在這些反對聲音之下,依然堅決選擇棄海的方式,其實部分原因也是由於對當前儲水罐方案一定程度上的“失控”。這背後,是從災難發生第一時間就連續犯錯而因此飽受詬病的東京電力公司(TEMPCO)。
據路透社的分析,東電旗下的福島核電站,在設計上原本是有著很強的抗震能力。但卻依然在當時的強震和巨型海嘯下,出現電力冷卻系統與後備柴油發電設備雙雙癱瘓的災難。這一部分源自設計的缺陷。路透引述專家表示,出事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已經使用了40年,其陳舊的設計令事態惡化。“通用電氣Mark1反應堆與新型反應堆不同,在其水泥外殼的反應堆建築之內,除了堆芯之外,還有一個儲存使用過的乏燃料棒的水池。堆芯與乏燃料池兩者之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會殃及另一方。”
而這種設計上的問題,在導致今天最終“投海”決定的核污染處置過程中,再次上演。據第一財經採訪到的東電方面對此決定的回應,除了認為這是經濟和時間成本最優的選擇外,決定“投海”而不是擴大儲水罐的地面儲存面積,東電給出的另一個理由是:
“管道設計存在問題。”
目前“投海”的決定,很大的前提是這些水已經受到嚴格的處理,達到標準。人們爭得面紅耳赤,也是因為東電一直在對外強調在對這些存儲許久的核污水不停進行著處理,這讓外界將目光集中在難以去除的氚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少上。
但據第一財經引述外媒報導,2018年,東電迫於漁民反對等壓力,曾承認核廢水除了含有氚,還有其他放射性物質。
而且,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官方資料,2020年之前,這些儲水罐的ALPS處理過程是“以快速降低對核電站區域以外地區的輻射影響”為首要目的,因此“存在著從過濾器穿過而滲透到其他地方的問題以及其他問題”。另外,真正對氚以外的更多放射物以及相關危害進行再處理,其實是在2020年之後才開始的。這也側面解釋了東電提到的“管道設計”問題,畢竟最初在耽誤了最佳處理時機之後,只能以快速地避免對外界影響為首要目的來設計這些設施,很難再為10年後最終的污水處理方案做提前的計劃和設計。
在這一系列的失誤和錯誤之下,東電因福島事故而受到的處罰似乎與這場災難的危害程度並不匹配。除了引咎辭職和罰款外,據BBC報導,日本國會成立的獨立調查組曾定性福島核洩漏是“一場深刻的人為災難”,指責東電沒有達到安全要求,也沒有為這種事件製定應急計劃。然而最終的問責上,在2019年法院卻判決三名前東京電力高管的過失罪名不成立。而這甚至是這場災難中唯一走上法律程序的刑事案件。
在事故之後,東電接受日本新成立的核能損害賠償機構出資,後者成為表決權過半數的最大股東。該機構由日本政府出資,相當於在事故後,東電成了一家國營企業。
但即便如此,東電的管理依舊混亂,其中不僅包括對運行中的設施的安全管理疏漏,也包括對存儲核污水的設施的粗心。
據日本NHK今年4月報導,日本新潟縣當地要求日本的核能監管部門重新檢查東電,因為其在當地運營的核電站的傳感器已經宕機數月卻無人維護,這會帶來黑客入侵的風險,同時這一設施還發生過多次無權限員工使用他人工牌進入中央處理室的事件。而據中新網引述日本共同社的報導,東電在4月10日時甚至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內保管廢棄物和瓦礫等的集裝箱中,無法把握箱內所裝物品詳情的約有4000個。負責人甚至說,其中有些已經“難以確認。”
在4月1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在推特上發表視頻,對“日本宣布決定如何處理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中儲存的核廢水”的聲明表示歡迎。格羅西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準備好為監測和審查該計劃的安全和透明執行方面提供技術支持。而在這個視頻下,同樣充滿了激烈的討論。而一個點贊上百的評論寫到,“東電在福島事故之初浪費了20小時並造成了災難。我不能相信這家願意為了自己利益而犧牲人類利益的公司。”
東電糟糕的管理和頻繁犯下的錯誤,讓“投海”這一決定所依託的基礎數據也需要進一步核實,這需要更多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上利益攸關方的參與,而東電從儲備預期不足,到管理混亂再到設計缺陷,挖下了不少令人頭疼的大坑,這些也只會讓這一過程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