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熱河生物群發現遠古穴居哺乳動物:距今約1.2億年
據外媒報導,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兩種新的穴居類哺乳動物,它們生活在約1.2億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日前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描述的這些新物種雖然是遠親,但它們卻獨立進化出了支持其挖掘生活方式的特徵。它們代表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發現的首批“抓撓挖掘者”。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部門的研究員、這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孟津(Jin Meng)說道:“關於動物為什麼會挖到土壤裡並生活在地下有很多假說。像為了抵禦捕食者、為了保持相對穩定的溫度–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或為了尋找食物來源如昆蟲和植物的根部。這兩具化石則是一種非常不尋常的動物化石,它們並不是近親,但卻都進化出了挖掘者高度專一的特徵。”
據悉,這些哺乳動物的祖先化石是在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熱河生物群這代表了白堊紀早期,約1億4千5百萬到1億年前。其中一種是一種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被叫做tritylodontid,它是在這個生物群中被發現的第一種,其長約一英尺,被稱為“中國掘獸( Fossiomanus sinensis)”。另一種成為“陳氏掘尖齒獸(Jueconodon cheni)”,這是一種極齒獸,是現代胎盤哺乳動物和有袋動物的遠親,它們在棲息地非常常見,其約7英寸長。
適應穴居的哺乳動物具有專門的挖掘特徵。研究人員在這兩種動物身上都發現了一些標誌性的特徵,包括較短的四肢、強壯的前肢和強壯的手以及短尾巴。特別是,這些特徵指向了一種被稱為“抓撓挖掘”的挖掘行為,主要是由前肢的爪子完成。
Meng表示:“這是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它證明了這兩個類群有化石生命。這也是我們所知的熱河生物群中第一例抓撓挖掘者。熱河生物群是從恐龍到昆蟲再到植物等多種生物的家園。”
這些動物還有另一個不尋常的特徵:細長的脊柱。一般來說,哺乳動物從頸部到臀部有26塊椎骨。然而,中國掘獸卻有38塊椎骨,比普通的多出12塊,而陳氏掘尖齒獸只有28塊。為了確定這些動物是如何長出細長的軀幹的,古生物學家們轉向了最近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他們發現這種變異可能歸因於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決定了動物胚胎髮育初期脊椎的數量和形狀。在現代哺乳動物中,像大象、海牛和鬣狗,它們的椎骨數量也都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