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水域越來越熱,海洋生物加速向兩極遷移
眾所周知,地球上的物種豐富程度呈現隨緯度增加而降低的分佈梯度,這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一直被認為是穩定的。如今,這一規律被打破。一項最新研究首次表明,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暖導致赤道附近的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受到破壞,物種呈現向南北兩極方向遷移的趨勢。
上述研究論文本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由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牽頭的聯合研究團隊研究了1955年以來48661種海洋生物物種的分佈數據,以評估氣候變化對跨緯度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過去,熱帶地區為眾多物種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溫度。但隨著赤道水域越變越熱,原本生活在此的物種加速外流。研究表明,物種向極地遷移的情況在赤道以北更明顯,因為北半球的海洋變暖程度較南半球更嚴重。在北半球,生活在上層水域的魚類遷移趨勢比生活在海底的底棲生物更加顯著。
“海洋變暖正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發生大規模變化。”作者們說道,儘管海洋變暖少於陸地,但海洋物種相較於陸地物種對變暖更加敏感。該研究以及其他正在進行的研究表明,一旦年平均海水溫度超過20至25攝氏度(隨不同種類的物種而變化),海洋物種的數量就會減少。
“全球變暖已經影響海洋生物至少60年了。”法新社援引論文作者之一、奧克蘭大學海洋生物學教授馬克·科斯特洛(Mark Costello)的話稱:“我們發現赤道地區的海洋物種減少了大約1500種。這一趨勢將貫穿本世紀,減少速度取決於人類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科斯特洛稱,雖然該研究可以預測物種多樣性的總體變化,但是由於生態相互作用的複雜性,物種的豐富程度和漁業如何隨氣候變化而發生變化仍不清晰。
科斯特洛說,雖然該研究預測了物種多樣性的總體變化,但由於生態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對漁業資源的具體影響仍不清晰。但是,“印度尼西亞和其他赤道附近國家,比如一些西非地區國家,遭受損失最嚴重,因為那裡的魚類資源只會減少”,不會有新物種取代離開的原有物種。
英國《自然》雜誌近期刊載的一篇文章預計,如果全球變暖勢頭不減,至本世紀中葉,海洋專屬經濟區內熱帶魚類資源最大捕撈潛力將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