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堵塞誰之過?
3月23日在蘇伊士運河新航道擱淺的“長賜號”目前已經脫淺,運河也已經復航。導致貨輪擱淺的原因,以及誰將承擔此次事故的責任,成為新的關注重點。長期來看,則需關注如何加強全球供應鏈風險管理。蘇伊士運河承載著全球海運15%左右的貨船物流,是亞歐之間最繁忙的石油、精煉燃料、穀物和其他貿易通道之一。
據總部位於倫敦的《勞埃德船舶日報》粗略估計,擱淺貨船堵住航道,運河雙向通行受阻,每日通過該運河大約價值96億美元的海上運輸被迫停止。
航運專家普遍認為,在蘇伊士運河上,即使是輕微延誤和擁堵也會干擾貨物和商品交付,影響供應鏈運行,“長賜號”擱淺導致長達120小時的嚴重擁堵,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重大影響。
埃及蘇伊士運河管理局3月31日正式展開對貨輪擱淺事故的調查。日本國土交通省也派出專家組前往埃及,協助調查。
埃及金字塔在線網站4月1日援引蘇伊士運河管理局主席烏薩馬·拉比耶的話說,運河管理局就“長賜號”貨船擱淺事故的一次性索賠金額將超過10億美元,以彌補運河停運6天造成的損失和相關救援費用。
拉比耶表示,調查人員對貨船黑匣子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但目前尚未對擱淺原因得出結論。拉比耶警告稱,如果事情演變成法律糾紛,將不允許該貨船離開運河,他表示希望就此問題達成庭外和解。
航運集團馬士基認為,此次貨輪擱淺事故帶來的連鎖反應和對全球航運的干擾可能需要數週或數月的時間才能解決。分析人士認為,短期來看,就蘇伊士運河堵塞的後續影響,相關航運公司認為對歐洲、地中海、美東線有六七天的影響,對於船期可能會有1-2週的影響,而後續貨物積壓、大量船舶塞港、擁堵可能會持續一個月以上。
全球供應鏈在疫情衝擊下已經顯現出脆弱性,復甦面臨瓶頸,此次蘇伊士運河堵塞讓這一供應鏈問題更加凸顯。世界保險業巨頭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估計蘇伊士運河航運中斷為國際貿易帶來的損失約為每週60億至100億美元,且蘇伊士運河每中斷一周,全球貿易增長就可能減少0.2個至0.4個百分點。
蘇伊士運河已經通航100多年,這期間一直在進行拓寬、改造。據報導,最近一次改造在2015年完工交付,主要內容是拓寬和加深舊河道,並開鑿寬317米、長35公里的新蘇伊士運河。不過,越拓寬,運河壓力越大。一些船東為了降低平均運費成本,總是會選擇剛好接近甚至超過運河最大通航能力的船隻,而運河管理機構只是多收些運費即予以放行,從而加大了隱性風險。
業內專家認為,全球依賴航運業維持正常物品供應的事實,經蘇伊士運河事件得以放大,供應鏈的重要性和風險管理應引起重視。